Go to contents

[于光化门]时代的潮流和“保革派”矛盾

Posted March. 05, 2001 12:50   

한국어

80年代上大学的人,都很习惯于围绕意识形态问题展开争论。由于大学生民主化运动的性质演变为反美自由化运动,使他们经历了多种意识形态的洗礼。

人们围绕运动的宗旨、斗争方式等问题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但大家都相信的逻辑前提是:除非结束分裂状态,否则政治民主化和公平分配都无从谈起。

对他们来说,南北分裂就意味着韩国社会矛盾的开端和终端。军事权威政府的出现,经济发展失衡现象的加剧等,都是南北韩处于分裂状态造成的结果。南北分裂是被用于维持不合理的支配结构的借口和名堂。至少他们相信如此。

如今,他们的年龄大多在35岁至40多岁之间,也许在单位里担任代理、科长、次长或部长等职位,已经成了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力量比他们的前辈更大。因为在由工业社会转向知识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个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对80年代民主化运动的评价,人们见仁见智,意见不同。但他们的斗争和成长,的确使我们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更具灵活性,对此人们不会有任何歧见。从对近现代历史的评价,到有关社会变革的争论,若没有80年代的民主化运动,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许会变得枯燥无味。当然,我并不支持他们固定化的运动逻辑。我个人认为,他们的主张和信念颇有“虚伪”的因素。

问题在于,即使他们已经成长了,而我们的社会仍然分成保守和改革两派,无法摆脱这种对峙的结构。亲自经验80年代风浪的一代人已经成了社会中坚力量,意识形态争论的外延应随之扩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原因也许不一而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朝鲜半岛战争留下的伤痕又大又深,给我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保持沉默的大多数人都被分成“保守派”。半岛的南北关系不能和东西德关系简单地进行比较的原因,就在于东西德没有经历“同族相残”的战争。

另外,地区之间和各界的利害关系也起着负面作用。我们对待南北问题时,不应受到“区域感情”的干扰。然而,“区域感情”却动辄被披上“保革矛盾”的外衣,阻扰社会团结。

据悉,金大中总统和自民联金锺泌名誉总裁,对金正日委员长的回访问题达成了一致。虽然围绕他的回访,存在许多意见,但回访也许会有助于缓和韩半岛的紧张局势。

无论是保守派还是改革派,都要抱有冷静的态度。刺激保守派的言论或盲目的守旧思想都不是正确的态度。保革之间的矛盾不是通过人为的努力能一下子根除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也许80年代的大学生到了50岁、60岁,90年代的大学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时,“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