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张小明
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区域化(regionalization)是世界发展的两个令人瞩目的趋势。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的前景及其所产生的结果到底会是什么样的?这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这次会议所讨论的问题,即东北亚地区合作,同区域化密切相关。因为冷战结束以后,东北亚国家对本地区内的国际合作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同整个世界范围区域化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
中国是东北亚国家之一,自然对该地区的事务极其关注。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对东北亚地区合作,包括地区多边合作,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并且在推动本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就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合作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 中国的利益与目标
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分析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显然是我们理解它在东北亚地区合作问题上的立场与态度的基础。这大体上可以从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东北亚国家除了中国之外,还有俄国、蒙古、日本、韩国和朝鲜。中国同东北亚其它国家都有共同的陆上或海上边界,互为邻居。俄国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同中国有着很长的共同边界线。蒙古国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邻国,而且它还位于中俄两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朝鲜半岛历来同中国“唇齿相依”,可见它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相互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入侵曾经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历史上,中国曾经在东北地区多次卷入比较大规模的战争,包括中日甲午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等等。
冷战时期,东北亚地区是东西方对抗的重要场所。冷战结束后,本地区的安全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这些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环境的因素包括:俄日北方领土争端、中日钓鱼岛争端、日韩竹岛争端、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美日军事同盟的强化与TMD问题等等。东北亚远未成为一个太平地带。
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东北亚地区与中国的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所以,维持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中国的安全,自然成为中国在东北亚的重要国家利益与政策目标。即:中国在东北亚具有重要的安全利益。
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在东北亚同样具有很重要的国家利益。日本是一个经济超级大国,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已于1996年加入了经济发达国家俱乐部¾经合组织(OECD)。这两个国家的资金、技术、发展模式等等对中国的经济腾飞,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日本和韩国早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中国与它们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状态已经出现。中国与俄国等其它东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潜力也很大。中国同东北亚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加上地理上的邻近性,中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同这些国家经济合作的条件很好。实际上,目前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同韩国、日本的经济联系已经十分密切,中国的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的沿边地区同俄罗斯、蒙古的经济关系包括边境贸易,近年来也发展很快,几个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正在形成过程中。
也就是说,从地缘经济角度来看,中国在东北亚地区有着很重要的经济利益,中国希望同该地区的所有国家保持密切的经济关系。
如果不单从东北亚地区考虑问题,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东北亚政策,实际上是中国整个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东北亚的利益与目标,与现行的中国对外政策指导原则是相吻合的。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开始提出和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就一直是中国全国工作的重心。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设计师邓小平的话来说,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 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关系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首先是一个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迄今为止,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最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起点很低,还处于初始阶段。按中国政府公布的计划,中国在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就是说,既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同最发达国家也还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真正实现经济腾飞、跻身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正如中国一位学者所说的,中国在今后很长时间,仍“必须埋头苦干,不能有丝毫的骄傲自满。对中国的崛起和大国地位,也不可过分强调,以免图虚名而招实祸”。 因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中心任务。在规划世纪之交中国对外战略时,中国领导人一再发表讲话,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周边安全环境。
在中国所有的周边地区中,东北亚地区比较特殊,这里是中国、美国、俄国、日本等主要大国利益交汇的地区,潜在冲突等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多。所以,东北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是中国享有一个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 中国与地区安全合作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一个安全局势不太稳定的地区。朝鲜半岛问题一直是影响本地区局势一个热点问题。另外,中日、俄日、韩日的领土争端问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加强以及战区导弹防御问题(TMD)给该地区形势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这个地区的一些大国之间缺少必要的相互信任,以及没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这给本地区的安全合作造成了很多困难。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国家必须在安全问题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在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上,朝鲜半岛的地位十分突出。朝鲜半岛问题一直是大国关系盘根错节的地方,是中、美、日、俄等大国利益的交汇点。东西方冷战所导致的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对峙的局面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那里时常发生导致地区紧张局势的事件。可以说,朝鲜半岛局势稳定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好坏。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采取建设性和积极的态度,努力与有关国家进行双边与多边的合作。
第一,中国努力保持与南北朝鲜的良好双边关系。1992年,中国同大韩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结束了数十年相互隔绝的状态。建交以来,中韩双边关系发展十分顺利和富有成果,高层领导人互访、军事交流、贸易投资、文化交流等等双边往来十分频繁,这有助于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改善。冷战结束后一段时期,中国和朝鲜的高层接触由于某些原因近乎中断,但是从2000年初开始,两国高层交往渠道又开始畅通起来。2000年3月6日,金正日造访中国驻平壤大使馆,会见即将离任的中国驻朝鲜大使,这给外界表达了某种重要的信息。3月21日,中国总理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朝鲜外长。5月29-31日,金正日对中国进行非正式访问,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会谈,并且参观了北京的中国高科技企业。10月23日,中国国防部长访问朝鲜,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50周年纪念活动。2001年1月15-20日,金正日再次对中国进行非正式访问,访华期间它在上海考察4天,参观上海埔东开发区等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同朝鲜高层互访渠道重新开通的同时,朝鲜与其它有关国家的关系也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2000年4月日本恢复与朝鲜的直航。2000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平壤并会晤金正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朝美关系的变化。2000年10月上旬,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赵明录次帅作为金正日的特使访问美国,会见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紧接着,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10月下旬飞抵平壤,开始了对朝鲜为期两天的“历史性访问”。
第二,中国积极为在朝鲜半岛建立新的和平机制以取代现行的停战机制而努力,中国的多边外交引人瞩目。1996年,美国与韩国共同提出举行由韩朝美中参加的讨论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四方会谈”的建议。经过朝美韩三国多次接触和中美朝韩四国先后举行三论预备会议,四方会谈议程确定为“在朝鲜半岛建立和平机制及有关缓和半岛紧张局势的诸问题”。1997年12月,四方会谈举行第一次会议,到1999年8月,四方会谈正式会议共举行了6次,组成了“缓和半岛紧张局势”和“建立半岛和平机制”两个工作组。
另外,在朝鲜半岛“无核化”这个问题上,中国同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有着共识,并且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反对朝鲜半岛的核扩散和军备竞赛。在核问题上,中国的立场是鲜明的。正如1993年中国外长钱其琛在会见韩国外长韩升洲时所说的:“中国一贯支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主张,反对半岛有任何核武器”。有关朝鲜半岛建立“无核区”的问题正在商议之中,我想中国对此问题应该会持积极的态度,并同有关国家进行积极的合作。
我个人认为,朝鲜半岛问题的最终解决,虽然离不开中、美、俄、日等四大国的合作,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了两个朝鲜之间关系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朝鲜半岛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事件,标志着南北朝鲜在实现和解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00年6月13-14日,朝韩最高领导人在平壤实现了历史性的会晤。8月15日,朝韩各100名离散家属成员分别在汉城和平壤实现与亲人团聚,其场面动人,此举也开创了南北民航飞机战后直飞对方领空的先例,同年12月和2001年2月,第二和第三批韩朝离散亲属成员在汉城和平壤实现与亲人团聚。2000年9月11日,在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朝韩两国代表团合为一队,在朝鲜半岛地图形状旗帜的引导下入场,入场进行曲是朝鲜民谣《阿里郎》。2000年发生的有关朝韩改善关系的其它事件还有:9月,两国开始动工修建或者恢复连接朝韩的公路和铁路,其中京义铁路顺利恢复连接,将会把朝鲜半岛从南到北的铁路干线连为一体,并且延伸到中俄境内和欧洲大陆;朝鲜劳动党中央书记金容淳9月以金正日特使的身份率团抵达汉城,与韩方确定了2001年春季金正日回访汉城的事宜;10月,韩方在三八线一带扫雷,为恢复南北陆上交通作准备等等。朝鲜半岛南北方关系关系的改善,为本地区安全局势的缓和以及朝鲜半岛的最终统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双方之间在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等方面差别很大,心理隔阂更深。朝鲜半岛统一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消除双方之间存在的差异与隔阂,而这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实现祖国统一之前,南北朝鲜尚需一段磨合时期。
在国际上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中国不希望朝鲜半岛统一,朝鲜半岛维持现状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中国宁愿同两个独立的朝鲜为邻,而不愿意与一个统一的、较为强大的朝鲜为邻。 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作为同样饱受国家分裂之苦的一个国家,中国不可能阻止朝鲜半岛统一。但是作为朝鲜半岛的邻邦,中国无疑会在意统一的方式和统一后的朝鲜之对外政策。以武力方式统一朝鲜,这是中国必然反对的,也是其他外部大国不愿意看到的事。德国方式,即一方吞并另一方,从而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中国也难以赞同。因为这种统一方式的前提条件是朝鲜北方发生东德式的政治剧变,国家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突然崩溃,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当地的社会和政治动乱甚至武装冲突,而且很可能波及中国境内。如果动乱持续下去,外部大国很可能被迫采取干预措施,甚至发生新的一场战争,从而使得朝鲜半岛局势复杂化。况且,目前北朝鲜政局是稳定的,它不大可能发生东德式的政治剧变,由于南北双方军事力量旗鼓相当,甚至在一些方面北朝鲜的军事力量还强于南朝鲜,南方能否兼并北方,这本身就是一个疑问。中国希望的朝鲜半岛统一的方式应该是南北双方和平、自愿和渐进的统一,在统一之前,南北朝鲜应进行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和政治对话,逐步消除双方之间的差距和隔阂。实际上在朝鲜统一的方式上,中国同美国、俄国和日本等有关大国存在着共识。 当然,除了希望朝鲜半岛在和平、自愿和渐进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外,历史经验也使中国担心外部敌对大国在统一后的朝鲜半岛确立其主导地位,把朝鲜半岛作为一个跳板采取敌视中国的行动。朝鲜半岛是中、美、俄、日四大国利益的汇合处,任何一个大国试图在该地区确立主导地位,都必然损害它国的利益。统一的朝鲜半岛本身并不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但是一旦敌对国家在当地确立主导地位(比如近代的日本那样),中国的国家安全就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中国没有也不应该把朝鲜半岛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她也反对它国的此种努力。
▼ 中国与地区经济合作
中国正在努力寻求经济现代化,十分重视地区经济合作,特别是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这个地区很多国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所以,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一直对同东北亚其它地区的经济合作(双边和多边),采取十分积极的态度。双边经济合作发展很快,地区多边经济合作也有一些进展。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已经在经济上同日本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中日间的贸易、日本对华投资和技术转让,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1999年,中日贸易总额为662亿美元,日本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接受经济援助的第一供应国,从1979年到2000年,日本向中国提供了4批政府日元贷款,它对中国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日本也是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据中方统计,截至1999年,日本在华直接投资项目18728个,协议额345.4亿美元,实际投入资金246.6亿美元。
中韩建交之后,两国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也很快形成。1999年中韩贸易额为250亿美元,韩国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国,中国逆差94亿美元。 韩国对华投资十分活跃,在建交后短短几年里,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一大投资对象国。韩国的三星、现代、大宇、LG等大企业都正在中国开拓市场。截至1998年底,韩国对华投资累积11177项,实际到位资金78.29亿美元。
冷战后,中国同俄国、蒙古等其它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也有了很大的发展。1999年,俄国是中国第9大贸易伙伴。截至1999年6月,在蒙古的中资企业占蒙古全部外资企业的三分之一,中国成为在蒙古开设合资企业最多的国家,并成为蒙古第二大贸易伙伴。
除了双边经济关系,中国对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也表示出很大的兴趣,并且有具体的政策措施。
早在1988年,中国就已经决定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列为沿海经济开发区,这为中国加入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特别是多边经济合作创造了条件。中国已经积极参加了东北亚的次区域(subregional)经济合作计划。目前,正在形成的东北亚地区的次区域多边经济合作计划(或者经济合作圈)主要有两个:环日本海经济合作圈和环渤黄海经济合作圈。中国都已经加入其中。环日本海经济合作是由日本提出并加以推动的,其范围包括环日本海的5个国家,即日本、中国东北地区、韩国、朝鲜和俄国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在环日本海经济合作中,图门江经济开发区最引人注目,目前东北亚所有6个国家(中国、俄国、日本、蒙古、韩国和朝鲜)全部都已经参加这个多边经济开发计划。目前,图门江地区开发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环勃黄海经济合作圈最初是韩国提出的,其范围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中国对此采取了十分积极的态度。《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环勃黄海地区的开放和开发,力争经过20年,使其成为中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为了贯彻、落实这个战略部署,1994年1月,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召集中央各部委、北京、天津、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市以及大连、青岛两个计划单列市,在唐山召开了环勃黄海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会上制定了《2000年环勃黄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要点》,提出了环勃黄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和目标。
中国同东北亚地区其它国家在经济上(如资金、技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互补性很强,通过开展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合作,可以互补不足,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而且,东北亚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程度加深,也有助于增强有关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当然,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也有待于本地区安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 中国的多边外交与东北亚多边主义发展前景
多边主义是冷战结束后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美国学者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把多边主义定义为“通过临时性安排(ad hoc arrangements)或者制度(institutions)协调3个或3个以上国家政策的做法(practice)”。 另外一位美国学者约翰·鲁吉(John Ruggie)则把多边主义定义为“3个或者3个以上的国家在某些普遍接受的行为原则(generalized principles of conduct)基础上协调彼此之间关系的制度形式(institutional form)”。 这两个定义的共同点在于,多边主义指的是协调3个或者3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系。它们也有不同点,即基欧汉的定义强调多边制度,如多边组织,而鲁吉的定义则强调普遍接受的行为原则。但是,学者们常常将这两个定义混用。本文也是在比较宽泛的角度,使用多边主义这个概念,而且特别关注地区多边组织、多边论坛以及国际会议等等地区多边制度。
多边主义在冷战结束以后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因为它被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助于促进国际合作。换句话说,多边主义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它的重视,与冷战后十分流行的新的安全观有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新安全观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安全观强调通过双边和单边的方式维护一国的安全,而新安全观则更重视从多边合作的方式维护国家、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全。多边主义被认为可以对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长期以来,多边主义在东北亚地区很不发达,迄今该地区还没有一个类似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那样的地区多边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北亚地区目前还是多边主义的“沙漠地带”。但是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改善,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国家为促进本地区多边合作,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前面提到的关于朝鲜半岛四方会谈、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以及1993年成立的“第二轨道”(Track II)多边安全对话渠道,即东北亚合作对话(NEACD)等等,表明东北亚国家对促进本地区多边主义的发展还是抱有很大希望的。另外,目前除了朝鲜,所有东北亚国家都已经参加了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包括朝鲜在内的所有东北亚国家都是东盟地区论坛(ARF)的成员,其中朝鲜是在2000年夏天加入这个组织的。
多边主义对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很新的东西,中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冷战后,中国逐步从怀疑和观望到接受和介入地区多边主义建设之中,中国关于多边外交的观念和行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高层领导人一再表示,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多边外交之中。 多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外交部的国际司和军备控制司是专门负责多边外交的职能部门。作为一个邻国众多的东亚国家,中国对于地区多边合作表现出了特别大的兴趣。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每年都亲自参加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五国、亚欧会议(ASEM)、东盟地区论坛(ARF)、10+3和10+1会议等地区多边活动中,中国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和建设性的作用。2001年2月“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同年APEC会议也将在中国上海召开。可以说,积极推动区域多边合作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北亚,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多边外交举动。1997年,中国参加了朝鲜半岛四方会谈,为在该地区建立一个和平机制而努力。1998年,中国领导人对于韩国方面提出的关于东北亚安全与和平六方会谈的建议也采取了积极回应的态度。 中国是东北亚安全对话(NEACD)的成员。如前所述,中国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表示了很大的兴趣。在东北亚政治和经济中,中国、日本和韩国占有重要的份量,这三个国家对于本地区合作负有很大的责任。中国积极推动中日韩三方的合作。2000年11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10+3和10+1会议期间举行了非正式早餐会,其讨论话题之一就是如何加强这三个东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中国总理倡议成立一个中日韩信息技术工作组,在加强三国信息技术合作的同时,共同支持“电子东盟”的建设。考虑到2002年恰逢中日复交30周年、中韩建交10周年,朱总理还提议,把这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定为“中日韩三国人员交往年”,以促进三国人员和旅游往来。中方还建议开展三方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这些建议得到了日韩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此外,三国领导人还同意,今后每年利用出席东亚领导人会晤的机会举行非正式三边会谈,并决定启动三国经济研究机构合作,讨论进一步促进中日韩贸易投资便利等问题。
应该指出,迄今为止,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不管是在安全还是经济领域)的发展水平还是相当低的,远没有达到多边合作制度化或机制化的阶段。源于欧洲的多边主义,今后是否能在东北亚地区得到深入发展和不断成熟起来,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欧洲模式根本不适用于东北亚,也有的人认为,东盟(ASEAN)模式(协商一致)可能扩展到东北亚。 东北亚地区多边主义的发展前景,在目前看来,还是不太确定的。双边主义仍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国家处理地区事务的主要方式。大国之间的互不信任、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领土争端悬而未决、美日同盟的加强以及TMD问题等,都可能阻碍多边主义在东北亚地区的发展。
但是,为了使东北亚地区长期和平稳定、经济繁荣,本地区的有关国家不应该放弃促进多边合作的努力。中国同美国、俄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都有责任,促进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包括建立地区多边安全机制。
▼ 结论
参加东北亚地区合作,维持本地区长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实际上,冷战结束以后,中国不管是在安全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对东北亚地区合作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特别是中国的多边外交很活跃。但是,由于东北亚地区现实和潜在的矛盾与冲突比较多,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特别是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还相当落后。今后中国需要同该地区的其它国家一道,为推进东北亚地区的合作,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多边主义的发展,进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