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西方国家对伊拉克问题的立场

Posted September. 25, 2002 22:59   

한국어

“欧洲对伊拉克的立场是什么?”

这是《纽约时报》22日出的谜语。其正确答案有两个。即“谁也不知道”和“不止一个”。

欧洲正在围绕伊拉克问题出现分裂。英国坚决站在美国一边,主张不管武器核查必须攻击伊拉克。法国主张在联合国武器核查以后根据情况再定攻击与否,提出有条件的反对意见。与此相反,德国则无条件反对对伊攻击,声称即使联合国决定攻打伊拉克,也不派兵。

对德国的立场连法国总统希拉克也表示不满。《华尔街日报》17日报道称,“德国没有与法国进行商量就一味地反对攻打伊拉克,对此法国总统希拉克深感愤怒,没有同意德国总理施罗德有关支援陷入困境的法国所有的德国移动通信公司mobilecom的建议。”

传统上在欧洲挑战美国霸权的是法国。外交双月刊《外交政策》编辑詹姆斯·基夫尼称:“施罗德总理的路线激怒了美国和法国。”

针对欧洲三个主要国家的立场差异,《纽约时报》分析道:“英国和法国深深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世界列强的事实,努力想找回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位置。”“所以他们不打算得罪美国。”

与此相反,二战的战败国德国考虑到自己的特殊地位一直努力想成为一个“普通国家”,在外交方面也在追求着“德国之路”。《华尔街日报》分析道:“德国在西德时期是美国忠实的同盟国,90年统一以后逐渐在世界舞台上提出自己的主张。”

有趣的是,在二战时期从进攻波兰开始给世界带来重大灾难的德国现在走着最和平的道路,而当时最和平的美国现在却采取最好战的立场。

在美国布什政府看来,德国无疑是国际和平的“妨碍主义者”,回避国际责任的“孤立主义者”。

24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国防部长会议上对德国国防部长不予理睬。白宫发言人弗莱舍当天也指出:“布什总统认为在德国总理选举中出来的一些发言是过分的、也是鼓动反美情绪的。”“任何人都不要以为既然总理选举已经结束,所有一切就会回到原来的模样”。

美国国内的保守阵营里甚至流传着既然德国已经失去了作为针对前苏联的前哨阵地的战略重要性,美国应该撤回驻扎在德国的7万美军的主张。《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在不远的将来美国将把德国排除在主要合作伙伴名单之外。”

施罗德总理打破了在选举中获胜的德国总理第一个访问法国的传统,24日访问了英国,与布莱尔首相进行了会晤。其目的在于让布莱尔首相在德美之间进行斡旋,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改善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之前,德国的独立路线使人怀疑欧洲在安全问题上能不能达成共识。《纽约时报》报道称,如果分裂状况持续下去,“虽然欧洲具有很高的地位(super place),但决不能成为超级强权(superpower)。”



洪銀澤 euntac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