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马友友》
马丽娜口述,约翰•拉洛执笔,全元京译,共280页,售价:10000韩元,东亚日报社出版
5日晚,登上艺术殿堂音乐厅舞台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抬起头面向观众露出了笑脸。这时,观众席上突然爆发出了欢呼声和掌声。
在未进行演奏之前,马友友已了解了观众。当晚,他在起立鼓掌声中演奏了4个曲目,对这一热情场面也许他早有预感。
该书的执笔者拉洛是从马友友10岁时开始关注马氏家族的热心朋友,是邻居,又是专门学习意大利文学的教育家。他在整理马友友母亲的回忆的同时,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撰写出了《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的成长经历》一书。
马友友是留学巴黎的中国留学生音乐家夫妇的儿子。他从小就因顽皮成性且十分倔强而出名。当他接到姐姐曾学习过的小提琴乐谱时,以“我想学大的乐器”为由,坚决不肯学小提琴。虽然后来才知道他是因觉得在小提琴方面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越姐姐而选择了“大乐器”,但正是这一选择决定了他的一生。
他的家庭是典型的“严父慈母”型东洋家庭。父亲马孝骏的教育非常严格,甚至令人感到窒息。他亲自把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曲一节一节地交给了马友友。为了寻找“更有学问的老师”找到了大提琴教师米歇尔•罗平特,当时他皱起眉头说,“给孩子教了难度过高的曲目。”但是听到马友友的演奏后,他才明白马孝骏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虽然父亲非常严厉,但是母亲以亲切的鼓励帮助他取得进步。参观完帕布罗•卡萨尔斯练习室后,马丽娜经常使他联想起坑坑洼洼的地面。那全都是大提琴支撑针的痕迹。“看拿到了吧,即使觉得很简单的一个音符,都是演奏家艰苦努力的产物。”
但是天生淘气的马友友因又要练习又要玩经常感到时间不够。今天成为著名演奏家的他在青春期也曾经彷徨过,甚至有时忘掉排练,他曾把大提琴扔在郊外后到处游玩。有一次甚至没能参加儿童管弦乐团的最后排练。由于饮酒过量被送到医院洗胃的消息对“严厉”的父母无疑是晴天霹雳。没有打骂而是说出“以后不会再让你们看到我喝酒的形象”的父亲的一句话,使大提琴神童走上了正路。
作者没有忘记提及已长大成人的马友友何以具有以“令听众感到无比亲切的微笑”驾驭观众的能力。这一能力来自天生的幽默感和宽大以及想融入到观众席的永不停息的欲望。
在该书的结尾,介绍了1995年曾亲自采访过马友友的译者见过的他的个人面貌、演奏特点以及推荐唱片。
劉潤鐘 gustav@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