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一位音乐评论家以“温柔地挖苦”而著称。例如,如果某声乐家的演唱会不能令人满意,他就说:“我记得他发挥更好的演唱会。”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样说“太差”或“水平不如以前”等。据悉,受到挖苦的人也心甘情愿地接受他带有关心的批评。因为,即使说一句话,怎么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在美国建国初期,黑人被称为“非洲人”(African)。但随着奴隶制度进一步深化,“黑鬼”(negro)的轻蔑性叫法被普及。但随着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蓬勃发展,他们被称为“黑人”(black)。80年代,黑人人权运动家和知识分子主动称自己为“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因此,亚洲人也以“亚洲裔美国人”的称号代替了“东方人”(Oriental)的称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选择用语也发生了变化。在美国,对性的区分使用“gender”一词,而不是“sex”,而且比起“种族”(race)更喜欢使用“民族”(ethnicity)这一单词。另外,考虑到性别歧视,把“女乘务员”(stewardess)称为“飞机乘务员”(flight attendant)。美国不使用“主妇”(housewife)一词,而使用“家庭工程师”(domestic engineer)。而且把“妓女”(Prostitute)称为“性代理人”(sex surrogate)。甚至还对“秃头”(bald)使用“梳发自由者”(comb-free)的用语。
△国家宣传处处长向各部门长官室发送“参考资料”说:“在向媒体解释政府政策时,不要使用‘左派’(leftist)或‘左倾’(left-leaning)等用语,应使用‘改革派’(reformist)。”因为,在欧洲,左派被解释为“修正主义”,而在韩国被误解为“急进”或“亲北”势力。无论如何,希望执权势力能够真正了解“改革”一词的真意。玫瑰无论以什么名字称呼,都散发香气。
评论员 吴明哲 oscar@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