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韩国人,自然会想起代表食品泡菜。专门研究民俗学的作者(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教授)也相信这一点,所以没有怀疑。他撰写了强调泡菜的优越性的论文和书籍,还致力于研究证明韩国人开始吃泡菜的时间已经很久。
可他却发生了改变。这是从杂志上连载有关研究朝鲜时代风俗画中的食品的文章开始的。3年前作者对这些文章进行重新整理并编辑成册出版,可他发现风俗画中没有一幅画出现过泡菜。金弘道、申润福、金得臣等著名画家和作家的风俗画中有米、糕点、糖稀、酒、牛奶、豆腐、黄花鱼、石首鱼、烤肉、冷面等食品,但是看不到泡菜。
据作者调查,泡菜作为我国的代表性食品,是从近代性正式抬头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受到青睐的。作者在这里提出了结合爱德华·W·萨义德的《东方学》和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传统的创造》的假设。
也就是说,认为泡菜是韩国的代表食品,也许是借助西洋人的眼睛,我们所看到的东方学的内在化所引发的想法。也许是在近代化的潮流中必须确保民族主体性的紧迫感造成的“新的传统”。
那么韩国人的代表食品是什么?作者认为是大米。19世纪末,西洋的传教士们称朝鲜人是大食家。由此可见,我们的饮食以米饭为主。据记载,“母亲将孩子抱到自己的膝盖上,喂他米饭和其他食品后,经常用饭勺敲打肚皮,看一看是否吃饱”等。其程度可见一斑
在金得臣的画《江上会饮》中,渔夫们吃饭的画面里只出现了米饭和一条炖石首鱼。像炖石首鱼一样又咸又辣的泡菜也因是有助于吃更多米饭的菜肴而被开发。其结果应该是米饭为主,泡菜为辅,但是现在却变成以泡菜为主,米饭被逐渐淡忘。
朝鲜时期,大米并非只是食品。有时意味着祖先,有时象征着人的生命。申润福的《巫女神舞》画中,大米成为了供桌上的供品。佐酒菜和摆放到筵席桌上的糯米糕等糕点也是用糯米制成的。祭祖时米饭放在首位,而做法事时,由糕点替代其位置。
那么酒的情况如何?作者介绍了在金弘道的《行旅风俗图屏》中,年迈的卖瓶装酒的女人在路边夸自己的酒好,即使是有急事的人也不让其起身的“矮子酒”。矮子酒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阳历 4月 5日左右)酿造的酒的别称。作为清明酒,有名的有平壤的甘红露酒、韩山的小菊酒、洪川的白酒、砺山(现益山)的壶山春酒等,这些酒的主要原料也都是糯米或粳米。
端午节时备受青睐的特色食品白糖稀也是用糯米或粳米制成水糖稀之后,继续熬制,制成硬糖稀后,再次加热软化后拉伸制成的食品。
该书向人们提示,一直认为是韩国的传统食品的食品其实是近代的产物。据说18世纪作为救济农作物普及开来的红薯开始在全国种植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了近代品种改良。朝鲜时期的冷面大部分是荞麦冷面,面粉是从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致力于战争奖励混合食物开始成为大众食品的。
通过朝鲜后期的23幅风俗画整理出了食品史的该书符合在形象中挖掘历史的所谓“图画历史(Picturing History)”的最近的历史记述方式。但是就像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风俗画并非直接反映了当时的事实,而是只选择符合当时时代精神的现象画成了图画。也就是说,有可能存在风俗画中没有的其他实际存在的东西。
也许该书的趣味在于,我们一直认为是传统的事实可能是近代新出现的事物这一挑衅性问题意识本身。
權宰賢 confett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