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驱赶港口黑夜的交响曲《芬兰颂》

Posted February. 24, 2005 22:36   

한국어

在赫尔辛基港口西南方向,有一个树木茂密的卡以沃花园。在为纪念芬兰独立种植的枞树前,细细体味西贝柳斯作曲的《芬兰颂》第一节歌词前半部分。

“啊,芬兰,看见曙光来临了吗。险恶的夜幕已被驱散。”

芬兰在1917年摆脱了俄罗斯的统治。但芬兰一直没有像样的独立纪念馆。只是在卡以沃花园种植了一棵枞树。这并不是因为芬兰没有优秀的建筑家,也不是因为没有资金,更不是因为国民没有爱国心。芬兰人认为,只要有推翻统治国家的毅力,独立纪念馆有什么用。

○桑拿、执著、西贝柳斯3S的国家

人口只有500万的芬兰却成为目前各国争相效仿的国家。从人口比率看,图书馆、歌剧院、合唱团最多,而且拥有最多的优秀建筑。芬兰的公务员被成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公务员,芬兰具有最干净的自然环境。芬兰人虽然英语水平很高,但却将“计算机”称之为“有知识的机器(tietokone)”。他们非常重视在外语的污染中保护芬兰语。

创作新歌剧不仅能保护本国语言,还是提高其地位的方法。芬兰语因像意大利语一样,子音和母音简单明了,便于歌唱。

芬兰是创作新歌剧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在2000年赫尔辛基被指定为欧洲文化之都时,芬兰1年内共推出了14首芬兰语新歌剧。其中,《努米》是描述1952年在赫尔辛基奥运会上摘取9枚金牌的芬兰田径选手努米的故事的歌剧。歌剧中奥运会赛场成为舞台,体育和音乐相融合。

只要提起芬兰,就能想起“3S”,也就是桑拿(sauna)、执著(sisu)和西贝柳斯(Sibelius)。

其中,sisu意味着“执著”。表现芬兰人的性情。将芬兰发展为当今地步的动力不就是以“智慧”为基础的“执著”吗?夹在强国之间的新生国芬兰在1939年遭到苏联的侵犯时,不依靠外界的帮助,独自击退了苏联。在冷战时期,利用强国政治力学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了自己的利益。

芬兰还向世人展示了强大的文化潜力。站在其中心的就是音乐家西贝柳斯和建筑家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

○鼓吹民族精神的《芬兰颂》

从阿尔托设计的赫尔辛基芬兰大厦前往位于西北方向500米处的西贝柳斯公园。西贝柳斯纪念像是芬兰最著名的女雕刻家赫尔蒂南为纪念西贝柳斯逝世10周年于1967年雕刻的。在其作品中能感受到丰富的表现力和独创性。该铁制雕像完全融入枞树和宽叶白桦茂密的北欧特有的大自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特别是,令人联想起钢风琴的其形象,似乎将人引向西贝柳斯的音乐世界。

在西贝柳斯的作品中,最被人熟知的是在迎来新世纪之前的1899年作曲的管弦乐曲《芬兰颂》。该乐曲大大鼓舞了继摆脱瑞典的统治后,受到俄罗斯统治的芬兰人的民族精神。认识到这一点的俄罗斯禁止以《芬兰颂》为题目进行演奏。此后,西贝柳斯将该乐曲的后半部改为合唱曲,在全世界广为歌颂。

从西贝柳斯公园乘坐地铁,进入市中心。建设在赫尔辛基港口附近山坡上的新古典主义式大寺院引人关注。从似乎要吞噬一切的黑色云层之间,一缕阳光照射到大寺院。白色的大寺院与黑色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场面令人联想起开头像刮飓风一样慷慨激昂,但最后抒情收场的《芬兰颂》。仿佛象征着机智地躲避痛苦,处处领先他人的芬兰人的性情。

旅意建筑家 www.tainam-j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