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20篇文章。都是燕严的中文文章。其中有信,有日记形式的文章,也有追悼文。如果将此翻译为韩语,总共只有50多页。但燕严专家朴教授把这些短文包含的意义和美学无限展开,使燕严的文章列入古典行列。
先来看一下把原文翻译成韩文的文章。这是燕严目睹大姐(43岁去世)灵柩被装上船过江的情景后写的文章。
“当时,对岸远处的山就像姐姐出嫁时挽起的头发。江水就像当时的镜子,弯月就像姐姐的眉毛。”
通过从月明师《祭亡妹歌》到徐廷柱的《在菊花旁》,表达了对姐姐难以割舍的情感。
下面是燕严在金浦描述江华海峡彩虹的文章。“远看沿岸和白川之间,雨水就像白色的丝绸。”让人拍案叫绝的描述。用一篇文章绘画出一幅美丽的东洋画。
他用写信的形式描述了写《史记》的司马迁的心态。“看到孩子捉蝴蝶的情景,就能理解司马迁的心态。稍微弯曲前腿,后退支撑起身体,把手指捏成‘Y’字形状,悄悄走过去。但蝴蝶飞走了。观察四周发现无人,既感到难为情,又有些恼火。这就是司马迁写《史记》时的心态。”这可真是独特的历史评论。
面对如此好的材料,朴教授终于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燕严与一些郁郁不得志的落榜书生们一起踏着晨露,在现在的首尔钟路和清溪川一带游荡。而在描述这一情景的文章中,突然出现一种叫“獒”的犬。獒是产自西藏的猛犬。在清朝时期引进到国内。但很难驯服。如果不是干净的肉还不吃。而且与其他狗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朴教授分析说,燕严把獒比喻为自己的比喻手法,批评了陷入朝廷小中华意识,排斥清朝的先进事物,不重用像自己一样的人才。采用了让人直观上了解世界本质的“epiphany”现代主义写作方法。
朴教授还介绍了燕严的文章对韩文学的传统写作方法造成的巨大变化。并以此显露大作家燕严的真面目。下面来看一下描述堂号为竹坞的屋子的文章。燕严指出,竹子被世人当作气节的象征其实言过其实。他决心“不写关于竹子的文章”。但从这间屋子主人的表情中发现竹子的不平凡指出,奋笔疾书。但他没有把竹子比喻成人,而是把人比喻成竹子。让人不得不发出赞叹。
一个古典文章能否列入古典行列不是只靠原文的力量。只有在解释原文的注解越来越多时,才能成为古典。燕严的文章具备了这样的文雅和气势。但现在的我们难道真的有褒贬200多年前的文章的资格?
權宰賢 confett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