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第1章 鸦片战争和明治维新 (上)

Posted July. 18, 2007 16:00   

한국어

《 针对东亚的近现代150年,我们选取了10个专题,从“交流和连锁”的角度重新审视。首先是“鸦片战争和明治维新”。本地区最大的国家清朝败给英国,一部分国土被强占。这一事实是怎样传到日本和朝鲜,又是怎样被看待的呢?》

鸦片战争,至今还没有结束。

对此深有体会的,或许应该是现在被关押在中国的沈阳和大连拘留所里的三名日本人。

三人均因欲往日本贩运毒品而被抓获,并被判处死刑,目前正在上诉。据说如果是中国人,无疑将被判处死刑。虽说司法部门考虑到因为是外国人,所以要慎重对待,但有关人士表示:“在经历过鸦片战争历史的中国,毒品犯罪是非常敏感的问题,不能轻判。”

面对想制止根治鸦片走私的中国(当时是清朝),英国派出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发动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战争。那些鸦片战争的发生地,如今该是什么样子呢?

记者在访问战争导火索的广东省时发现,仅在东莞市内就建有三家与鸦片战争有关的博物馆。即“林则徐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曾发生激战的炮台遗址以及林则徐用于销毁从英商处没收来鸦片的人工池均复原陈列着。

6月26日是联合国制定的“国际禁毒日”。“要召开公开销毁毒品大会,还要到许多居民区宣传禁毒。”负责管理三家博物馆的孙广平部长忙得不可开交。

当年的中国人是怎样看待鸦片战争的呢?由于战败割让了香港,并由此沦为殖民地,毫无疑问加深了危机意识。带着这样的想法,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的王晓秋教授,却得到了意外的回答:

“清朝皇帝认为领土丢失了,但皇位保住了,因此继续过着骄奢淫逸、歌舞升平的生活。鸦片战争过去20年也毫无反思,依然昏庸如故。”

对于在北京的皇帝而言,战场远在2千多公里之外的南方。当敌人攻到天津后,才慌忙将林则徐革职,就像皇帝将战后的南京条约称作“万年和约”那样,缺乏对列强继续入侵的危机感。

■ 林则徐 组织翻译欧美书籍、收集信息

即使如此,还是有要有所作为的人。特别是林则徐,竭尽全力收集欧美的有关信息。他组织人马翻译了世界地理和历史书籍,被革职后托付给了好友魏源。

以这些资料为基础,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初版在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问世,到1852年已成为百卷大作。这是一部对各国概况和西洋的舰船及火炮进行图文并貌地解说,论述“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战略的著作。

王教授说他赴日本研究期间,对《海国图志》的译本种类之多感到惊讶。美国佩里率舰队要求日本开放门户,是发生在1853年的事情。而仅从其次年开始的3年时间里,出版就多达21个种类,集中介绍美国的也有8个种类。

■ 日本从荷兰获悉清国的苦战情况

林则徐的遗产,在本国没有结果,却在日本开了花。佐久间象山、吉田松阴、

西乡隆盛等……,这些在江户末期至明治维新过程中产生过影响的人几乎都是《海国图志》的热心读者。

北海道大学的井上胜生教授评价这些信息传达之路是“知识信息路”,认为“中国确实出版了好书。经过翻译使日本了解到了鸦片战争后的世界,后来的明治维新政府也通过阅读《万国公法》(国际法)等,对外交起了作用。”

有关鸦片战争的快报,也从别的途径传来。如抵达长崎的荷兰船得到的消息。

开战后不久,荷兰就报道溃不成军的清军惨状。以后中国船只又带来了被英国占领以及许多清兵阵亡等消息。

从当时国中国传来活生生的消息,加上从荷兰那里传来活生生的信息。即便其中有误报,根据这样的多方面情报,日本掌握了比较确切的情况。

对此深感震惊的江户幕府的老中(相当于现在的首相)水野忠邦,加紧推行“天保改革”。在加强西洋炮术演练的同时,一改以往遇有外国船只靠近即下令开炮驱赶的做法,主动提供燃料和淡水。

虽然水野因想把江户和大坂周边作为直辖地而遭免职,但其后幕府仍然非常重视对信息的收集。甚至佩里舰队到来的消息,也是从荷兰的信息中事先得知。在此基础上更加汲取了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教训,制定了避免战争的方针。

井上教授说,“幕府并非束手无策,而是根据国力进行了周到的准备。”以往强调美国单方面强加不平等条约的定论正在修正中。

王教授和井上教授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一个人物,即陪同佩里、担任和日本方面用汉字进行交涉翻译的中国人罗森。

罗森和幕府的官员们渐渐亲近后,有问必答地介绍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幕府官员平山谦二郎在给罗森的信中说“我们都应与邻为善,和睦相处”;而罗森在回信中写了自己在鸦片战争中的战斗经历。

“那些利欲熏心的政府官员们,对我的贡献和努力根本不屑一顾。因此,我转向去国外旅行,所以乘着汽船来到这里。”

从那几年后,去中国的日本人日益增多。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港的上海开始步入国际都市的行列,变成了观察世界的窗口。

长州藩(现山口县)的高杉晋作于1862年作为幕府使节随员去过上海,亲耳听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军的枪声,目睹了趾高气扬的英国人、法国人,还有那些战战兢兢的中国人,从而坚定了“日本可不能变成这样”的想法。

回国后,高杉集结下级武士和农民等,组成了与以往武士军团不同的“奇兵队”,展开达到幕府的战争。

与长州藩联手企图推翻幕府的萨摩藩(现鹿儿岛县)有特殊的信息渠道,即来自同属日本和中国两方面、并向双方都派使节的琉球王国(现冲绳县)的情报。

记者在中国南方的福州,可以看到当年琉球的使节和商人的客栈、现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福州琉球馆”,还有铭刻着鸦片战争时期年号的琉球人墓碑。这里也是林则徐的诞生地。

从这里直接获得的信息非常宝贵。不仅如此。鸦片战争结束后法国和英国的军舰先后驶入那霸,要求通商。早已了解列强实力的萨摩藩立即转向开国论,不久即开始了达到幕府的行动。

■ 偏倚清朝的朝鲜 乐观 无为

那么,对介于中国和日本两国间的朝鲜,鸦片战争的信息又是怎样传递过去?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带着疑问,记者拜访了位于首尔的崇实大学河政植教授。

与日本不同,朝鲜和清朝结有朝贡关系,被套牢在华夷秩序(参照关键词)内。每年至少要向北京派送一次使节,可以亲眼目睹中国的情况。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得到的情报就比日本准确。

河教授随后又做了令人信服的说明。

首先,信息过于依赖清朝方面,这是因为他们最关心的是宗主国体制是否会发生变化;而且中国太大,北京距离鸦片战争的战场太远,确切信息无法传递。

河教授说,“清朝没有失去领土的误解影响很大。政府甚至连议事海防的动静都没有。当时是少数人的权力集团掌管朝政,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政权。”

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60年)中传来北京被攻陷的消息时,朝鲜王朝终于惊慌失措起来,但仍旧不见行动。

“他们过于乐观地认为,朝鲜太贫穷了,没有欧美人想要的东西,也就不会打过来了。比起信息本身来,如何利用信息,取决于使用信息者自身意识和态度。”

河教授指出的重要性,至今没有任何变化。

像鸦片战争爆发一样,英国、法国、美国等侵入东亚,使日本走向开国之路,开始了明治维新这一巨大变革。那么,明治维新又给东亚带来了什么呢?

(隈元信一、古谷浩一)

● 严惩毒品犯罪

中国政府对毒品犯罪严惩不贷,这与鸦片战争的苦痛经历紧密相关。中国东北沈阳大学法律学副教授范晓阳说:“在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就了解了鸦片战争时毒品流入中国,给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理解国家为什么如此大力铲除毒品。”

中国的刑法规定,走私及贩卖、运输、制造海洛因超过50克,可以判死刑。根据中国的法制杂志刊登的对1997年毒品犯罪的判决统计,以海洛因50克以上、鸦片1公斤以上的毒品犯罪被起诉的案例中,有7成以上被判死刑或无期徒刑、1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有3名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的日本男子在中国以走私毒品罪被起诉并被判处无缓期死刑。中国与举世闻名的麻药产地缅甸、泰国是近邻。据说上述3人准备从中国贩运到日本的毒品也是由第三国进入中国的。

政府之所以采取严打方针,也出于面临毒品流入屡禁不止的实际情况。2006年立案的毒品犯罪案件为4万6千件,被拘留人数达5万6千之多。

关键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围绕毒品鸦片贸易引发的中国(当时的清朝)和英国之间的战争。

由罂粟提炼制成的鸦片具有镇静作用,在中国有吸烟袋习惯。但是,基于风纪问题等考虑,清政府曾多次颁布禁吸鸦片令。

而在18世纪下半叶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因普通百姓开始风行喝红茶而需从中国大量购买茶叶,出现了贸易赤字。为此,英国在其殖民地印度生产鸦片并走私到中国,打算以此来消除贸易赤字。

鸦片的流入使中国国内的经济陷入混乱。于是清朝皇帝于1839年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贸易据点广州。林则徐没收并销毁了大批鸦片,还将许多英国商人驱逐出境。

英国政府对禁烟措施做出反抗,决定开战。在议会会议上,尽管后来成为首相的格莱斯顿等人表示反对开战,最终还是以微弱多数通过了派兵预算。1840年以最先进的炮舰开始从广州等沿海地区发起攻击。

因为英军已迫近距北京最近的天津海域,1842年清政府妥协,随即签订南京条约,支付赔款,割让香港,并接受开放了上海、广州等地港口。

关键词: 华夷秩序

指以中国皇帝为权力顶层的等级式国际关系。自古以来中国根深蒂固的思维,即自己是灿烂文明的世界核心(中华),而周围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夷)。具体表现形式是,为求得中国皇帝的恩惠,朝鲜等周边国家献上贡品(朝贡),以此获得皇帝对其王位的承认(册封)。

鸦片战争发生时,朝鲜、琉球、越南等与中国结有“朝贡册封关系”,将中国奉为“宗主国”。日本在古代及室町时代也结有这样的关系,但当时已脱离。

《 我们生活在东亚,在关注学校如何教授本地区的近现代史?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呢?我们在分别阅读了比较广泛采用的中学生教科书的同时,对参与编写教科书的有关人士也进行了采访。本集以鸦片战争与明治维新为主题。》

■ 日本 -鸦片战争 轻描淡写的记述

东京书籍出版的《新编社会 历史》“第5章 开国与近代日本的历程”中,尽管提到了鸦片战争,但记述非常简单:

对于严厉禁烟的清朝,英国于1840年派出军舰,迫使清国降伏(鸦片战争)。其结果,英国在获得开放上海港等并得到香港之后,又逼迫清政府承认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

教科书整体内容以日本为中心,鸦片战争只不过作为理解日本从开国向现代化转换的一个历史背景而已。

1950年代曾经使用过的“先进的欧洲”和“落后的亚洲”之类对比说明的表现已经消失。现在出现了对英国为扭转对清贸易赤字开始走私鸦片的明确表述。该出版社的社会编辑部长渡边能理夫指出:“这反映了历史学上对亚洲落后这一说法不确切的看法。”

关于明治维新,学习指导纲要要求“要使学生了解,当时的政府和人们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如何保持了独立并为形成近代国家做出了努力。科目设置为废藩置县、学制•兵制•税制的改革、身份制度的废止、领土的划定”,各种教科书均按此形式表述。

在东京书籍版本中,安排有12页的篇幅。关于领土划定的说明是“当时划定边境是近代国家的重要课题”。另外还涉及到了将琉球王国划入日本,设置为冲绳县的“琉球处分”,其表述是“以武力为后盾,压制住了表示反对的琉球居民,设置了冲绳县(琉球处分)”。(吉泽龙彦)

■ 中国-强调中华民族的抵抗

中国将鸦片战争定位为“近现代史的开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中,以长达5页的篇幅做了详细说明。

正如有关单元的题目标为“侵略和反抗”那样,最大的特征是不仅提到了侵略,更强调了中华民族是怎样反抗的。以林则徐的销烟为例,是这样描述的:

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表明了中华民族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指挥了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毫无疑问是民族英雄。

明治维新在世界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中,以2页多篇幅做了说明。

参与制定相当于学习指导纲要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北京师范大学朱汉国教授表示:“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正是日本从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转型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对“日本明治维新”是这样归纳的:

由于明治维新,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成为半殖民地国家,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换点。但是,日本在强大起来以后,立即走上了对外侵略和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此外,中国在19世纪末曾发生了效仿日本的明治维新、试图推行人才录用制度等改革的“戊戌变法”,但以失败告终。在教科书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了,而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佐藤和雄)

■ 韩国-昭示日本侵略大陆的途径

本国史有国定的《国史》教科书,世界史纳入《社会》教科书。鸦片战争不属于本国史,归类于世界史。教育人力资源部具兰憙教育研究官对此解释说:“因为鸦片战争对朝鲜的影响是间接的。”金星出版社出版的《社会2》在“东亚的近代发展”一章中谈及鸦片战争,但只有短短8行简单的表述。

另一方面,关于明治维新,在同一教科书中占了一整页。

明治政府废除了封建制,采用了以国王为中心的立宪君主制。依据身份制度和土地制度、租税制度等的改革,实施新式教育,积极推行殖产兴业,使资本主义得到极大发展。日本由此成长为亚洲最早的近代国家。

基本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但紧接其后设置了“日本的大陆侵略”项目,记述如下:

当亚洲各国相继沦落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时,只有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日本成长为近代国家,并开始走上帝国主义道路。

经过和清朝、俄罗斯的战争以后,“终于掠夺了朝鲜的主权”。教科书上附录的地图标明着侵略大陆的路线。教科书的执笔者如是说:“对明治维新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一面,要把事实如实记述下来。”

在本国史的教科书中,对发动了甲申政变(1884年)的金玉均等开化派的评价为“以明治维新为样板,争取创建近代国家”,言及了维新的影响。(樱井泉)

■ 台湾-“紫禁城的黄昏”—描述冷淡

在三大出版社之一南一书局出版的《国民中学 社会》中,关于鸦片战争只给了1页版面。此单元的标题为“紫禁城的黄昏”。所谓紫禁城即清朝的皇宫(今故宫),所谓“黄昏”即意味着清王朝的衰落。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与中国大陆着眼点不同,反映相对冷淡。

这本教科书的编撰指导委员、政治大学历史系的周惠民教授在谈到包括鸦片战争在内的整体编辑方针时表示:“台湾直到10年前为止,国民党的历史观很清晰。我们正在为改变国民党的历史观做各种努力。”所谓国民党的历史观,即反映“国民党政权是中国的正统政权”这样的想法。

在国民党执权时1983年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辑的教科书中,占有4页篇幅做了详细说明。由于不平等条约“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强调了侵略方面的内容。而现在,对于鸦片战争的结果只是做了如下的轻描淡写:

从此开启了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序幕。不久之后,其他列强亦获相同特权。

关于明治维新,在中学3年级社会科的世界史部分有一页半篇幅的记述。

在旧版教科书中写到:“日本维新成功,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便开始对外侵略,为害我国至深”,指出了明治维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现在做了如下归纳:

(日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相继击败中国与俄国后,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田村宏嗣)

-系列报道 采访20位有识之士 东亚近现代史的10大事件是…?

■ 历史是由胜者编撰的-陈舜臣(作家)

我是历史作家,无论谈到哪个时代,总是意识到近现代史。这是我工作的根本,之所以在近代东亚10大事件中选入发现殷墟,也是为此。

首推对象自然是鸦片战争。东西方的交汇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在清王朝中,有主张防御陆地即来自沙俄扩张的“塞防派”和主张防御来自海上侵略的“海防派”。

林则徐属塞防派,因此他认为鸦片的涌入属于贸易问题。

当时的东亚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册封体制,清朝也接受了琉球王国派遣的留学生,其中也搀杂着一些萨摩人。在明治维新中萨摩藩之所以非常活跃,也正是因为通过交流从中国得到了信息,已感觉到开放门户迫在眉睫。其中深有感触的便是鸦片战争的信息。

接下来是日清(甲午中日)战争。当时两国国民的关系并不坏。明治时代是汉诗的隆盛时期,有识之士纷纷前往中国。那么为什么还发生了战争呢?是因为正处于以强凌弱的帝国主义时代。

日俄战争同样是围绕东亚霸权展开的帝国主义的争夺战。韩国合并(注)是日本侵略大陆的第一步,并且日本对后来侵略中国东北已经虎视眈眈。当时此类帝国主义的模式很多,因为“战争可以敛财”,所以民众也支持。因此,在日俄战争后的媾和中没能从沙俄得到赔偿,便发生了暴乱。

韩国合并刺激了中国的知识阶层及民众,导致了辛亥革命。清朝旧体制崩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五•四运动抗议扩大日本利权,其背景根本在于辛亥革命时期民众中高涨起来、对丧权辱国的强烈不满。

然后是日本的侵略战争。由于从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到战败是韩国合并的延伸,所以应该把“十五年战争”视为一体。

关于战后部分,首先应该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国民党败给共产党的原因是腐败。同时1947年国民党在台湾屠杀台湾民众的“二•二八事件”成为逆转与共产党形势的契机。

败占翌年,我返回台湾任中学教师。目睹大陆过来的人从民众手中强征物资的情景,感到很失望,民众也极其不满,与取缔黑市烟摊的警察发生冲突。如此一来,为了报复,国民党调来几万人的精锐部队进行了镇压。

当时台湾的知识界也出现左倾化。我在1949年回到日本,在离开前不久还与他们有过接触,已经感到周围的危险氛围。

后来又相继发生了导致南北分隔的朝鲜战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现在的中国基本上实行邓小平建立的路线。

最后,还是要谈谈开篇时提到的20世纪初发现殷墟的意义。我们都从史书上知道殷纣王是个残暴无道、无人出其右的恶人。但是我们从出土的甲骨片上了解到,纣王废止了祖上杀人祭祀的制度。似乎不仅不是恶人,甚至可以称其为善人了。史书是由后来的胜者编撰的。这一点,我们在看历史时,是否应该时常放在心上呢。

(采访者:中野晃)

注:“韩国合并”是指1910年日本对大韩帝国进行的合并。但在韩国被称为“日本强制占领”,在此仍按谈话原文整理。

陈舜臣 作家 简历

1924年出生于神户市,父母均为台湾人。毕业于大阪外语学校(现在大阪外国语大学)。《中国近代群像》、《鸦片战争实录》等近现代史著述颇丰。

陈舜臣 作家 “我选择的10大事件”

○鸦片战争

○日清(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

○韩国合并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日本的15年战争(从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到战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朝鲜战争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以上按发生时间顺序排列)

○殷墟(殷王朝遗址)的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