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日清战争从朝鲜景福宫开始(上)

Posted August. 24, 2007 15:01   

한국어

明治时期,日本旁观了清朝在鸦片战争等与西方各国接二连三的战争中受创惨重,这个结果促使日本加紧了近代化步伐。第2章将介绍日本走向侵略亚洲,与西方列强为伍发动的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中日战争)。尽管日本人容易健忘,但这场战争是以朝鲜半岛为舞台开始的,日军不仅以清军为敌,而且还以朝鲜民众为敌。

有时是记者先发问,有时是对方先开口,但不管怎样,都会不约而同地问出同样的话:

“这是为什么呢?”

我来到韩国和中国,走访日清战争的遗迹。所见到的政治家和学者表示不理解的并非是日清战争。当时美国众议院委员会刚刚通过要求日本政府就“慰安妇”问题谢罪的决议案。

安倍晋三首相把对慰安妇的强制性分为“广义和狭义”;他一到美国就向布什总统谢罪;包括日本朝野国会议员在内的一帮人在美国报纸上刊登反驳广告。对于刊登广告这一事件,韩国的姜昌一议员说:“这超出了常理”。与其说令人愤慨,莫如说“令人瞠目”更贴切。

日本的这种做法自然不会给亚洲人留下好印象。姜议员原本是一位学者,曾经出版过关于东亚近现代史的著作。他认为韩国与中国、日本还处在“百年不信任”之中。准确地说,也包括已经结束了112年的日清战争。

日本与中国不只是进行正面冲突。日清战争在韩国人的记忆中是“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场首先是在朝鲜半岛。

占领朝鲜王宫 驱逐清军作战

韩流热虽然已经降温,但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和电影现在日本仍有市场。日本人利用周末到韩国首尔转转也司空见惯。

首尔有一个名叫景福宫的王宫。因为是游览名胜,因此到此一游的人想必不少。

战争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的。

1894年7月23日拂晓。黑暗中,一群日军准备用炸药爆破景福宫的一个门,结果没成功。于是他们爬上去用斧子砸,费了很大劲把门砸开,军队蜂拥而入。其它的门也被打开,日军与朝鲜卫兵经过三个小时左右的枪战后控制了王宫。这时天已大亮。

这种如同武打片般的战斗,在日军的官方战史里并无记载,只被当作偶发的冲突。然而,奈良女子大学的中塚明名誉教授在福岛县立图书馆发现了详细的战史资料底稿,使真相在百年之后得以公诸于世。

日军为什么占领王宫?一句话,就是为了要换掉不听话的当政者,让他们把清军撵出朝鲜,让朝鲜今后听日本的话。今天人们会觉得这简直就是胡来,可当时就是那么胡来的。自此日本直到1945年战败越来越有恃无恐,这场战争是起点。

当时,朝鲜驻有清国和日本双方的军队。直接的起因是这年春天,朝鲜南部爆发了全琫准等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今称甲午农民战争。他们面对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揭竿而起,主张“复国安邦”。当时束手无策的朝鲜政府要求宗主国清国出兵,结果日本也不甘示弱派出了士兵。

东学农民起义军看到日、清的动向,便同意与朝鲜政府媾和,暂且平息骚乱。但是日本拒不撤兵,攻占王宫两天后,在靠近仁川的丰岛海面与清国交战。总之,日本千方百计寻找开战借口。尽管当时日本政府内部也有慎重论的主张,但是主导权握在外相陆奥宗光手里。

日军攻占王宫后未罢甘休,把朝鲜化为了战场。日本军队一边与清军作战,一边歼灭东学农民军。日军占领王宫后,农民军把讨伐矛头从“恶政的朝鲜政府”转向“日本侵略军”,再度举行了起义。

民众战争的序幕“东学农民革命”

从首尔乘高速列车下行约三小时就到达了东学农民军的发祥地全罗道。既然来到这里,顺便去了光州事件(参照关键词)的纪念墓地,墓地写着:这里是韩国民主主义的心脏。观看放映的录像,其中也有关于东学农民军斗争的介绍,称赞它是引发光州事件“民众斗争”的导火索。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把东学农民军起义称为“东学党之乱”,而韩国并未视其为“乱”。尽管长期以来东学党被称为逆贼,然而百年之后,卢武铉政权开始对其重新评价,在全面重新审视历史的基础上,2004年通过了恢复名誉的特别法律。现在称为“东学农民革命”,在纪念馆甚至将其与法国革命相提并论。

斗争之初,东学农民军反对朝鲜的身份等级制,后来抗击入侵朝鲜的日军。从东学势力在其控制地区建立的居民自治的原有形式体制来看,应该说确实是民主化的前奏。

但是从军事上看,东学农民军不是日军的对手。据纪念馆李永日研究员介绍,农民军的主要武器是竹枪,如果能有把稍比火绳枪好的武器就算高级了。以机关枪为主要装备的日军,对农民军能以一抵百。据说农民军牺牲者有三至五万人,而在韩国听到一些专家讲实际上的牺牲者是这个数字的10倍,真实情况尚不明了。随着名誉的恢复,政府对其后代的调查将持续到2009年。

华夷秩序崩溃致命一击

东学农民军以排除外敌为口号,但没有发现与清军作战的形迹。为什么他们只把日军作为眼中敌呢?

当时清国是朝鲜的宗主国,朝鲜是清国的属国。朝鲜派使节到清国进贡,而清国回赐,“好好干”,表示对朝鲜国王的支持。这种朝贡体制,虽然清国与朝鲜有宗主和臣子的关系,但臣子依然是独立的国家。

我在中国大连见到的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郭铁椿副教授说:“朝贡体制不是统治与剥削。中国没有干涉属国的内政”。从近代的角度看,即使由于朝贡体制不是对等关系而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属国一方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将中国作为宗主国的并非只有朝鲜,如果追溯过去,东亚的周边一带均为中国的属国,越南、日本的琉球都是中华世界的居民,原来的“中国”也并非现在国际法体制所称谓的国名,其边界比现在更加模糊,犹如淡墨扫过,模糊不清。

被称为“华夷秩序”的这种国际关系,由于西方列强逐步介入而开始崩溃,而致命的一击就是日清战争。如果把中国郑重地比喻为:“这里是世界的中心,不得无理”,日本就会说:“到这里是我的版图,休得来管!”于是,日本加入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争夺战,打得一塌糊涂。

当然,作为清国也并非悠闲自在的宗主国,朝鲜内部也围绕着是维持现状还是变革产生分歧,而且有时斗争很激烈。日本欲将切断朝鲜与华夷秩序的关系,为寻求国内外的支持,宣扬这是一场文明与野蛮的战争。这个理由很切合19世纪末世界的现状,丝毫无谬。

但是,当你站在日本当年攻占的中国威海的海岸眺望蔚蓝的大海时,也会涌起难以舍去当时东亚拥有的“心情舒畅的一体感”的心情。从日清战争开始大肆侵略亚洲的日本,其后从意识上难道不也是一直把亚洲拒之门外吗!

在访问韩国首尔市立大学时见到了郑在贞教授。在回顾了日清战争后日本的发展轨迹后说:日本是在“以强调周围国家的威胁来巩固自己”。

“日本终于没能提出引起亚洲人共鸣的口号、亚洲共同的价值观。”

百年不信任——无论是在韩国,还是在中国,我所见到的人对日本的批评,似乎焦急胜过了仇恨。

* *

日清战争是从践踏朝鲜开始进行的。那么两国的武力冲突,性质如何?台湾是怎样变成日本第一个殖民地的?明天我们对此再探讨。

(福田宏树)

▼光州事件

韩国1980年5月,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全斗焕新军部发布戒严令,逮捕在野党领导人金大中(后任总统)等人。以此为契机在光州市爆发了学生和市民要求民主化的示威游行。韩国军队出动坦克进行镇压,死伤多人。韩国政府发表的死亡数字为193人。

▼东学

1860年崔济愚创始。在韩国的圆光大学校教授东学的朴孟诛教授说:“面对当时朝鲜还残留着身份制度,东学主张人人平等的重要性,得到了受到社会歧视的农民们的响应”;另一方面,东学把纠正弊政作为主要内容,提出了“斥倭斥洋”的口号。

▼日清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中国(当时的清国)与日本围绕对朝鲜统治权问题进行的战争,日本获胜。日方死亡1万3千余人,军费约2亿3千万日元。中国方面不详。

当时的日本政府为什么对朝鲜的统治权耿耿于心呢?这可以从1890年山县有朋首相在第一次帝国议会上的施政方针演说中找到答案。山县说日本必须保卫“利益线”。日本不仅要守住国境的“主权线”,还要把防守范围扩大到容易受到威胁的“利益线”。这条“利益线”就是朝鲜。当时的背景正处于西伯利亚铁路即将竣工,俄国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朝鲜,对此日本颇具危机感。

1876年,《日朝修好条规》签订后,日本一方面打着“朝鲜独立”的旗号断绝与清国的从属关系,另一方面是把朝鲜这个重要市场控制在自己手中。在朝鲜内部,与日、清相关的各派势力也展开斗争。1884年清军镇压了日本幕后支持的金玉均等人发动的政变。争夺朝鲜的对峙,终于导致了日清战争的正面冲突。

▼下关条约(马关条约)

日军在陆海战中连续击败清军,1895年4月,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和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在下关签订媾和条约。主要内容为:清政府(1)承认朝鲜独立;(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3)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约3亿日元)。然而,在俄德法三国干涉下,日本放弃了辽东半岛。此时的“卧薪尝胆”为后来的日俄战争埋下伏笔。

▼当时的世界

爆发日清战争的19世纪末,是西方列强帝国主义席卷世界的时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列强为了获得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供给地,以各种方式争夺殖民地。

在早于日清战争的1880年代,非洲大陆就已经被英国、法国、德国等瓜分统治。到了1890年代,欲对非洲采取纵贯政策的英国和欲采取横贯政策的法国在苏丹发生了冲突;英国为了确保黄金和钻石的矿脉,发动了南非(布尔)战争 。

列强对亚洲也不放过。1884年,法国与清国开战,得到了清国属国越南的保护权,三年后成立了法属印度支那。英国和俄国在侵略亚洲过程中互相敌视,而通过日清战争成为列强新的一员的日本与英国结盟,发动了日俄战争。

这个时期的美国与欧洲各国相比在亚洲的影响比较小。1893年,美国废除夏威夷王政,五年后的1898年将其合并。同年,美国与西班牙开战,得到了菲律宾和关岛。美国以武力相威胁,将加勒比海诸国强行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被称为“大棒外交”。

▼首尔的景福宫

1894年,日军闯入这里,激战后占领,导致了日清战争。照片是兴礼门,位于东西南北四个大门的内侧。作为观光用,再现了15世纪宫殿卫兵的服装和佩带的武器。

▼陆奥宗光(1844—1897年)

明治时期外交官、政治家。出身于纪州藩(现和歌山县),曾参加坂本龙马的海援队一起行动。他一边竭尽全力修改不平等条约,一边作为外相主导日清战争。他精明强干,日本外务省至今还立有他的铜像,然而在中国旅顺的纪念馆里,他作为在日清战争中制造了屠杀事件的恶人,人像被挂在展板上。(照片由国立国会图书馆提供)

● 教科书比较

近代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最初的战争,是以朝鲜半岛为舞台的,它极大地改变了台湾的命运。各国中学使用的教科书是怎样向年轻一代讲述这场战争呢?

日本 -说明“日本方面的原因”

在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社会 历史》中,“日清战争”所占篇幅为对开两页。特点是在正文前面附有一篇以“欧美列强的侵略与条约的修订”为题的文章,对导致日清开战的国际形势做了详细说明。

书中一方面将列强逐渐将亚洲及非洲殖民地化的动向称为“帝国主义”,另一方面对朝鲜半岛的形势做了如下记述:

“当时在朝鲜,与朝鲜缔结了日朝修好条规的日本和主张自己对朝鲜支配权的清朝正在展开势力之争。(中略)1884年政变发生之后,清朝的影响力增强,日本认为,在欧美列强加强亚洲侵略的情况下,日本如果不进入朝鲜,日本的前途也将岌岌可危,因此,为了对抗清朝,日本逐渐开始谋求增强军备。”

说明指出:日本进入朝鲜源于其对欧美列强的危机感。东京书籍出版社社会编辑部长渡边能理夫说:“虽然日本的政策有多种可能性,但结果呈一条直线,发动了日清战争、日俄战争,侵略了朝鲜。因此我们考虑,在文章开头有必要说明一下‘日本方面的论理’”。

“日清战争”章节用了5行文字记述了成为开战起因的农民起义,而关于日清战争却寥寥几字:“具备优势军事力量的日本获得战争胜利,1895(明治28年)年4月缔结了《下关条约》”。接下来记述的是条约内容、列强竞相扩张在清势力,以及日本因受三国干涉而增强了与俄罗斯的对抗心理。

关于台湾的殖民地化,只有2行文字记述。内容如下:

“日本占领台湾设置了台湾总督府,用武力镇压当地居民的抵抗,推行了殖民地统治。”(吉泽龙彦)

中国 -定性为侵略战争

中国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在“侵略与反抗”的单元中,用4页篇幅论述了“甲午中日战争”。与日本的教科书差异较大的一点是将其定性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开头3行这样写道: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华战争。”

在中国使用量占第二位的北京师范大学版本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定性也是如此。书中写到:“甲午战争是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1894年7月,日本不宣而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对华战争”,强调了是日本方面在精心准备下发动的战争。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种版本的教科书都提到了清朝海军的舰长邓世昌。书中详细记述了邓世昌在弹药用尽之后,满怀“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的信念撞向日本军舰而壮烈牺牲的事迹,与对战争轻描淡写的日本教科书相比大有不同。 

  这是因为,在相当于中国《学习指导纲要》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作为学习目标,要求把“讲述邓世昌的主要功绩,感受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概与斗争精神”。

关于割让台湾,教科书用半页多的篇幅描述了台湾民众与入侵的日军展开武装斗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最后结尾是这样的:

“不久,台湾全部沦丧。但是,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佐藤和雄)

韩国 -聚焦抗日农民运动

韩国将这次战争称为“清日战争”。担纲世界史的金星出版社的《社会 2》在“日本对大陆的侵略”章节中,做了如下简洁记述:

  “日本通过江华岛条约,迈出了侵略朝鲜半岛的一步;清日战争中胜利后,中国向日本割让了辽东半岛和台湾。”

世界史部分没有提及这场战争的起因,而国定的国史(本国史)教科书对此有记述。清日战争出现在始于1894年的东学农民运动及之后的内政改革章节里,其焦点始终不是战争,而是农民运动。

“农民们斗志昂扬,最终占领了全州。为了镇压农民军,朝鲜政府迫于无奈请求清朝派出援军,日本也乘机出兵进入我国。”

关于东学农民运动的记述达7页,详细叙述了在日本及清朝干涉朝鲜内政、农民生活饥寒交迫及政府腐败等状况下起义农民的战斗情况和运动的意义。可以看出,与战争本身相比,教科书更重视清日战争的起因、与日军战斗的朝鲜农民军的历史。关于日本与清朝缔结的媾和条约也没有涉及。

“全州和约缔结后,农民军解散,朝鲜政府要求日本撤军。日本拒绝,攻占了朝鲜王宫,引发了清日战争。日军的侵略行径昭然若揭,农民军遂提出打倒日军的口号,再次揭竿而起。”

国史编纂委员会史料调查室室长具仙姬解释说:“遭到掠夺的农民自发地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改革,因此东学农民运动在韩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东学农民运动受到重视还有一个理由,即东学农民军后来参加了抗击日本统治的义兵斗争,“继承了抗日斗争的传统”(国史教科书)。(樱井泉)

台湾 -详细阐述殖民地的功过

台湾的《国民中学•社会》(南一书局)在中国史部分的“清末改革的挫败”中,用1页篇幅论及了甲午中日战争。书中用地图描述战局,与二十几年前的教科书相比,描述简单,对于战败的意义定位如下:

“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单靠枪炮与军队的器物层次改革并不足以自强。”

另一方面,关于战争导致台湾割让给日本,则在中学1年级的台湾史部分学习。教科书用16页篇幅追溯了长达50年的殖民地时代。从推举出台湾地方长官的台湾民主国的建国、原住民起义等抵抗日本的运动开始,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到“皇民化运动”,详细阐述了殖民地的功过。其中,关于割让时期的记述如下:

“台湾绅民共推唐景崧、丘逢甲等人组成‘台湾民主国’,企图争取外援,但未能成功。”

“‘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台湾各地不断有抗日运动发生。” 

  教育部国民教育司负责历史教育事务的林纯如女士谈到了新旧教科书的区别:“教科书的叙述已经越来越开放、客观公正了。关于日本时代,有‘日本占领’和‘日本统治’两种说法,最近‘统治’这种说法多起来了。在国民党时代因为台湾与日本断交,曾有过诸如‘恩将仇报’之类情绪化的记述。”(田村宏嗣)

连载▪访谈20位有识之士 东亚近现代史上的10件大事是什么?

半藤一利 作家

(选“10件大事”)本来是不好排序的,但我在第一项里列出了日中战争。当时,日本已经成为近代国家,正处于暴露出帝国主义狰狞面目的时期。

如果回顾一下日中关系的流向,只不过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结果还是发生了。从芥川龙之介在《支那游记》里全然无意识描写的字里行间中,却可以读到中国是怎样地反日。人们不免担心,两国迟早会发生冲突。

但是,我们感觉不到日本的历代内阁有试图解决问题的想法。攻占了南京,本以为战争会结束,可并没有结束;又占领了汉口,可战争依然进行。明知向中国内陆继续输送军队将会越陷越深,应该考虑和平了,可是仍不罢休。即使意识到情况不妙,可依然孤注一掷。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教训吗?

日俄战争的问题不在于战争本身,而在于日本作为战胜国对中国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变得越加露骨了。日本在日俄战争之前一直对中国怀有某种尊敬,而此时已经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了。当时在日本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可当日俄战争胜局已定时,日本便开始镇压留学生。一旦傲慢起来,意识会发生变化。辛亥革命的志士当中有很多曾在日本留学,他们都被驱逐出日本。如果善待他们就好了。

第3件列举的日本战败对亚洲诸国来讲应该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事吧。“大东亚共荣圈”只不过是一句口号,人们并不认为日本人心里真会这么想。在1944年面向东南亚各国出版的教授礼仪书中把当地人称为“土人”,可见日本傲慢之大。

日俄战争后,日本的强国、大国意识膨胀的结果就是满洲事变,企图用谋略解决满洲问题。读了日满议定书,就会发现它与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相似,完全是一个傀儡国家。条约规定,为实现日满共同防卫,日军可以随时随地、人数不受限制地驻扎在满洲国内。

日清战争击破了沉睡的中华大国,使日本萌生了成为亚洲盟主的动机,而胜海舟 却大声疾呼,中国可不是等闲视之的国家,日本自以为是,瞧不起中国可是大错特错的。有着真知灼见的人士还是曾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正象人们常说的那样,朝鲜战争对于战后的日本来讲犹如一股神风。酒从烧酒变成得利思(Torys)、大洋(Ocean)、三得利(Suntory)威士忌,还真有点儿应接不暇。如果没有战争的特需,日本的复兴不知要拖后多少年呢!不过,对于朝鲜人来说,没有比这再惨烈的战争了。

我不太想提起的大事,就是韩国合并(*)。日本的说法是日韩合并是得到了国际承认的,但问题是那以后的日本政策好像证明了日本并没有真正做到与其他民族交往。日本没有理解他们有多么强的民族自尊心,能够恰当对应的政治策略一项也不曾有过。

最后是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使日本人意识到必须创建近代国家,促进了明治维新,在这一点上,鸦片战争倒是起到了很大作用。

现在日本人似乎并没有感到曾经给朝鲜人和中国人带来过痛苦,但人是要背负历史活下去的。就算是为了进行自然的交往,也有一些事情是事先需要了解的。(采访者 福田宏树)

* 韩国不承认所谓的合并条约,而称之为“强占”。

【简历】

生于1930年。历任《文艺春秋》主编等职。从事历史研究,撰稿活跃。著述颇丰,有《昭和史》(平凡社)等。

【我选出的10件大事】

①日中战争

②日俄战争

③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战败

④满洲事变与满洲国建设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⑥日清战争与割让台湾

⑦朝鲜战争

⑧朝鲜半岛分裂

⑨日本的韩国合并

⑩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