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革命 始于东京
【导文】
距今约100年前,中国的辛亥革命加大了历史齿轮的旋转力度,它推翻了延续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政权,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由此诞生。许多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在日本学习或接受过援助,实际上这是一场与日本关系极深的革命。另一方面,在日本陆军内部,趁革命动乱之机而将中国东北部(旧满洲)纳入视野的动向也早已萌芽——。
【正文】
北京从夜半开始下起了雨。
日本第一位战后出生的首相突然表明辞职的那天夜里,我正下榻于天安门附近的酒店。一个人呆坐在房间,一直在收看中国中央电视台关于日本继任首相人选的长篇报道节目。
“那么,今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将会怎样变化呢?”
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向特邀嘉宾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一位学者如此回答道:
“因为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已经很深,基本关系应该不会发生变化。但是,现在日本人存在一个心理问题,即如何应对崛起的中国。”
心理问题。
这就牵涉到如何看待中国这一国家,以及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这一问题了。
大约100年前,辛亥革命时期的日本,尽管前后脉络不同,但也曾经面对过同样的问题。当时的日本人寻求出怎样的答案了呢?我决定去追溯曾经与辛亥革命关系密切的两位日本人的足迹。
亚洲若想对抗欧美列强的侵略,中国必须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
宫崎滔天一生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为此而支持革命家孙中山。在滔天的眼里,根本没有“在中国大陆的特权”或者“日本的扩张”这样的语言。曾经支持过孙中山的日本人中,执着于在中国的特权而后被称为右翼的国家主义者不在少数。但是,滔天不同。从这一意义上他是位罕见的人物。
中国人又是怎样感受滔天的存在感的呢?只要去参观一下位于南京的“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就会有所了解。那是辛亥革命后曾作为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府使用过的建筑物,原样保留着孙中山的办公室、起居室等,即使称其为孙中山纪念馆也不为过。每年有超过200万人的游客乘坐着大巴前来。
在博物馆的里院,有四尊小铜像分别矗立在高约一米的基座上。其中之一是跟随着孙中山正在行走的宫崎滔天塑像。隔着孙中山,对面是美国人、后来成为孙中山军事顾问的荷马李。铜像上以中文题刻有“赤诚友谊”字样,即“真挚的友情”之意。
陪同我参观的刘晓宁副馆长介绍说:“对孙中山(孙中山在中国的称呼)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通过四尊铜像都反映出来了。这一铜像展现了毕生支持孙中山革命的朋友们。有很多日本朋友,但在革命初期给予最大支持的就是宫崎滔天先生。”
确实,如果没有宫崎滔天,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无疑将经历更艰难的路程。距今110年前,遭到清政府通缉的孙中山潜入日本。滔天设法找到了孙中山,他确信只有这个人能够改变中国。而且将孙中山介绍给犬养毅等实力派政治家,使得孙中山能够以日本为据点展开活动。
滔天进而积极推动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也成为革命运动的转机。
同盟会是统合了在东京的中国革命党派各团体的组织。北京大学的王晓秋教授认为,可以说辛亥革命就是从同盟会诞生那一刻开始的。“由于同盟会的成立,开始拥有了强有力的领导人、纲领和组织系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辛亥革命成为有核心的革命。”
为阻止欧美侵略
不惜倾家荡产
滔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他度过晚年的旧宅现仍留存于东京的西池袋。院里耸立着几棵滔天亲手种下的松树,俯视着周围的房屋。
“他可是一个义气之人!虽然不能说他不顾家,但就是有了点进项也全部用到革命上了,所以自己穷得叮当响。”
滔天的孙女宫崎蕗苳女士(82岁)还向我介绍了从滔天的妻子槌子和儿子龙介(蕗苳女士的父亲)那里听来的小插曲。
——在旧制第一高中上学的龙介,一直没有得到当时成为旧制高中学生象征的披风,但突然有一天竟然得到了一件崭新的披风。正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为了偷偷运送炸弹用的。
——孙中山住在滔天家里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拨追捕革命党的中国人。槌子察觉后立即让高中生龙介陪着孙中山从后门逃走了。暂避在附近神社里的时候,夜空中出现了哈雷彗星。孙中山对龙介这样说道:“这可是革命要成功的好兆头啊!”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疑问。
滔天为什么会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支持中国革命呢?长期以来一直研究辛亥革命的山梨县立大学国际政策学部主任久保田文次这样解释:
“滔天是自由民权的信奉者,以社会的平等为理想。为了在日本国内推行社会改革,也需要使中国实现革命和现代化,进而阻止欧美的侵略。他同时还期待着以中国的革命来促进日本维护独立及日本和世界的变革。”
参加革命军的大尉
奉“大人物”之密令
再把话题转向另外一个日本人。
那就是出身于新泻县野田村(现柏崎市的一部分),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参加了革命军,后来战死的金子新太郎=见图片。
金子曾受聘于清政府担任过军事学校的教官,是个中国通,任过步兵大尉,日俄战争后编入预备役,担任野田村的村长。在其任期结束不久,武昌(现武汉市武昌地区)爆发了起义。几天后金子未向家人打任何招呼就从村子里消失了。
在当地研究柏崎市乡土历史的杵渕武二先生在33年前就详细调查了关于金子新太郎遗留的书信及当时地方报纸的报道等资料,并整理成论文。在从中国寄给妻子的信中,金子使用了四个化名写道:“如果成功或许还有重逢的机会,若并非如此时,就把我想成是无名英雄或者可能没有生命了吧。”
杵渕先生推测,得到起义消息的金子希望去中国,很有可能是带着陆军的密令参加了革命军。
我按照杵渕的指点,前往金子新太郎亲戚所在的新泻县长冈市。
其孙子的大宫和正先生一边翻着金子留下的旧相册一边这样说道:
“听说是参加了孙中山的革命。但据说不是军方的正式命令,而是受大人物之命才去的。”
那个“大人物”究竟是谁,是出于何种目的派遣的?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迷雾重重,金子的名字就这样沉寂在历史的暗流中。
创建独立国家之训示
“私人派兵”
我读到解开这一谜底的记述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在翻阅今年4月出版发行的宇都宫太郎日记的时候。宇都宫在辛亥革命发生时是陆军少将。时任参谋本部负责情报收集的第二部部长。
“十一月四日 星期六 约小山秋作至本部,询有关热心赴清国之后备步兵大尉金子新太郎情况,决意遣其赴清国投叛军(作为余个人之事业),托付小山安排其本人明早来舍”
“十一月五日 星期日 清早,金子新太郎来舍,告其余之私见大概,嘱其力阻南北媾和,有必要于南方建立一国或数国,依例支付二千圆助其渡清。其人启程,考虑眼下暂投武昌之革命军。”
也就是说,宇都宫在确认金子新太郎这一人物以后,决心作为自己个人的“事业”让他参加革命军,并指示金子要设法阻挠清政府方面与革命军方面讲和,在属于革命军势力范围的中国南部创建独立国家,并向他发放了派遣费用。是政府和陆军首脑机关毫不知情的、由宇都宫个人谋划的“私人派兵”。
传达给金子的“余之私见”到底是什么呢?
在武昌发生革命5天之后的夜里,已经入睡的宇都宫在凌晨时分醒来,一气呵成写成了平日就在反复思考的对中国政策。这也是为了以自己的方针统一参谋本部内部的想法。
其政策的要点如下:①因为不可能一举拿下整个中国,最好是将其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国家,以“保存”领土;②此次内乱导致其分裂为满族、汉族两个国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③表面上支援清朝,暗地里帮助革命军,看准时机,借调停之手使之分为两个国家;④在此基础上,缔结保护国、同盟国等特殊关系。
其背景,也就是欲将在日俄战争中获取的大连、旅顺的租界及南满铁路的权益时期的延长等所谓“满蒙问题”。
金子作为“第一步兵顾问官”指挥了革命军的部队,但武汉之役由于清朝政府军的反扑演变成最为惨烈的攻防战。革命军败退并牺牲了万余人,其中之一就是时年47岁的金子。宇都宫于1913年2月拜访金子战死的汉阳(现武汉市汉阳地区),选定了为金子修墓的墓址,并供上了白兰地。我在汉阳四处奔波寻觅,还是没能找到其墓址。
宇都宫的对华政策最终还是未能反映到政府的思路中。主要缘于当时的政府坚持以对英美协调外交为基轴,没有采取冒险的政策。对此宇都宫尽管心怀不满,还是服从了政府的决定。
但是,从革命的动荡时期开始,陆军向大陆派遣了许多专为收集情报的武官,意欲构建独自的中国大陆政策。并且,将满洲建成独立国家,一举解决“满蒙问题”的构想,也像碳盆里埋下的余火被一直延续下来。(佐藤和雄)
◇
针对日本帝国的统治,1919年东亚爆发了要求恢复主权的大规模民众运动。明天将论及这一专题。
【关键词】
辛亥革命 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以后,汉族的知识阶层愈发强烈地认识到,只有以武力革命推翻满族建立的清朝,才是救国之路。这些革命团体于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开始在中国各地相继尝试展开军事行动。1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同盟会的影响下,部分武昌军队举行起义。这一行动迅即扩大到长江以南各地,革命派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组成了革命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对此,清朝方面起用了已引退的袁世凯,企图镇压革命军。但是,袁世凯成功地策划了由英国出面进行的调停并实现和平,于2月12日迫使清朝的宣统皇帝退位。3月10日,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因为1911年为旧历“辛亥之年”,故如此称谓。
宫崎滔天(1871~1922) 熊本县出身。受自由民权思想的强烈影响,与胞兄弥藏一起为支援中国革命而奔波。1902年在报纸上连载的“三十三年之梦”中介绍了孙中山,从此与在日本及中国的革命派联系在一起。尽管是一生未就官职的“浪人”(没落武士),却在报纸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晚年曾做过浪曲师(说书艺人),但据其孙女蕗苳女士介绍说“好像说浪曲的水平并不怎么高”。青年毛泽东曾邀请滔天去演讲,那封信函现存于宫崎家。其母曾教导他“在榻榻米上寿终正寝对男人而言是最大的耻辱”,因而度过了波澜起伏的一生。
孙中山(1866~1925) 中国的革命家、政治家。创立了中国国民党。倡导“民族”、“民权”、“民生”之“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即使是现在,在中国对其的评价仍极高,在2006年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称颂其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13岁时赴夏威夷,投奔在海外谋生已成功的兄长,18岁时回国。读完医科后,1894年在夏威夷组织了革命秘密结社兴中会,翌年策划了首次武装起义,失败。之后流亡日本。据中央大学的李廷江教授介绍,孙中山共造访日本14次,前后共计在日本居住了近十年光景。
宇都宫太郎(1861~1922) 佐贺藩出身。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的陆军精英,主要在参谋本部担任情报部门工作。亦是陆军中反长州派阀的中心人物之一。在辛亥革命时期,说服岩崎久弥(三菱财阀当家人)答应提供活动经费10万日元(相当于现在数亿日元),充作在中国的情报收集、活动费用。与后来成为首相的犬养毅也关系密切,曾向前往中国的犬养提供1万日元。1919年朝鲜三一独立运动之际,任朝鲜军司令官。
宇都宫的长子是致力于裁军问题以及与中国、朝鲜半岛友好活动的已故参议院议员宇都宫德马。
【图片说明】
孙中山与宫崎滔天并肩而行的铜像。题有“赤诚友谊”。=位于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里院,佐藤 摄
宫崎滔天(上)与孙中山(下)。欢迎因辛亥革命而返回中国的孙中山时的照片局部=于辛亥革命博物馆
教科书比较
【序文】
东亚各国的中学教科书是如何定位辛亥革命的呢?对三一独立运动和五四运动又是如何教授的呢?
【正文】
日本 通过人物专栏深入挖掘
在日本的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被定位为日俄战争后发生在中国及朝鲜的重大变化之一。东京书籍出版社的《新社会 历史》用了1页篇幅讲述辛亥革命。
“在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声势渐强,掀起了推翻清朝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建设近代国家的运动。这一运动的核心人物就是倡导三民主义的孙文。”
此后又做了如下概述:尽管建立了“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后来经历了袁世凯的独裁政治,从而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三一独立运动和五四运动与印度的民族运动一同被归入“亚洲的民族运动”这一主题,用了2页篇幅加以概括说明。学习指导纲要中要求学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运动的高涨”,正是与之相应的内容。关于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的二十一条要求,则在其他章节中列出了其要点。
关于中国和朝鲜的历史事件,该教科书在与日本有关的人物介绍专栏方面颇下功夫。在辛亥革命一节中,人物专栏的题目是“孙文与日本”,讲述了孙文一度与日本渊源很深,但后来逐渐转向批判日本对中国的政策。
在三一独立运动一节中介绍了高度评价朝鲜白瓷之美的日本民艺运动家柳宗悦,引用了下面的话: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日本人现在处在朝鲜人的立场上会怎样吧。……我们不管青红皂白就轻蔑地将其称为暴动。……与奋起反抗的他们相比,进行压迫的我们更愚蠢。”
柳宗悦出现在东京书籍出版社的教科书里是10年前的事。社会编辑部部长渡边能理夫说:“这是我们为使学生多方面地学习历史而做的一个安排。”(吉泽龙彥)
中国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在中国有半数以上学校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中,辛亥革命被编排在题为“近代化的探索”单元里,占4页篇幅。有关孙文的记述很多,这反映了现在的中国政府对孙文评价很高。对于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一事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中略)这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中略)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在近似学习指导纲要《历史课程标准》中,学生们被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的单元中,讲述五四运动的篇幅有1页又2/3页,使用了“五四爱国运动”这样的表现形式。在讲到中国的要求在巴黎和会遭拒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这一事情经过时,书中这样写道:
“消息传到国内,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五四运动的定位是:“它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革命运动的转折点。教科书中也写道,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彻底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紧接下来的一节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而关于朝鲜的三一独立运动,则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均无任何涉及。(佐藤和雄)
韩国 与世界的民族运动作比较
关于辛亥革命,在主讲世界史部分的《社会2》(地丁都出版社)中做了如下说明:
“革命势力宣言打倒清王朝,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席卷全国,招致清帝退位,孙文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诞生了。”
曾参加教科书编写的泰陵高中的金陆勋老师在谈到辛亥革命对朝鲜的影响时说:“在亚洲最大的国家发生了推翻君主制、建立国民国家的运动。在曾为殖民地的我国,也有很多人认为独立后应该走向共和。”
《社会2》中记述印度、越南和埃及等国反抗大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运动达10页之多。在论述三一独立运动时则与中国的五四运动一起来讲,说“第1次世界大战后倡导的民族自决主义成为其契机”。金老师说:“不能局限于本国的民族运动,要注重培养与世界各地的运动进行比较的眼光。”
而在本国史部分,仅讲述三一运动及其影响的篇幅就占了9页。
三一运动“把大韩民族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独立运动统一在了一起,是全民族共同开展的最大规模的独立运动。”
运动推动了在国内外建立临时政府的动向。“三一运动确认了我们民族要实现完全自主独立的目标,并以此为契机,我们民族的独立运动以各种形式在国内外进一步展开,最后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现行韩国宪法的前言写道,韩国国民“要继承通过三一运动建立起来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法统。”国史编纂委员会的许英兰博士说:“因为韩国法律的正统性源于三一运动,所以教科书也详细地做了介绍。”教科书中还强调,三一运动对中国及印度的民族运动产生了影响。(樱井泉)
台湾 取消对孙文“国父”的敬称
中国史部分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国的记述相当详细。《国民中学•社会》(南一书局)中关于武昌起义占了1页篇幅,到袁世凯帝政运动为止的民国初期历史所占篇幅则为2页。在题为“民国初期的骚乱”单元中是这样描写这个时代的:
“辛亥革命后,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虽以建立,但国运并未从此顺遂,先后有袁世凯破坏共和体制、军阀乱政,甚且形成南北分裂的政局,而外患更从未稍减,忧攘动荡,几无宁日。”
一方面,根据1983年《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中,用了多页篇幅讲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故事。孙中山被称为“国民革命运动的伟大倡导者”,与后来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一同被尊称为“先生”。
而现行的教科书则仅将孙文定位为革命领袖之一。虽然图片的说明文字里有的教科书保留了“国父”、“孙中山先生”这样的称呼,但按照2003年的《中小学9年一贯课程纲要》的规定,正文中“国父”等尊称被去掉了。这反映了现在民进党政权在历史教育方面主张台湾化、去中国化的倾向。
担任南一书局教科书编撰指导委员的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惠民说:“‘国父’是国民党创造的概念。他被塑造成伟大的人物,但通过后来的研究发现,他其实并非如此伟大。如果没有孙文,也许中国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教科书用了2页篇幅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普遍的觉醒,加深国人寻求国家自立图强的意识。”
而对三一运动,虽然在世界史的“亚洲的民族复兴运动”部分写道“1919年,在首尔爆发了大规模的抗日运动”,但没有使用“三一运动”这样的说法。
(田村宏嗣)
访谈20位有识之士
加藤阳子 东京大学副教授
双重外交的开始 出兵西伯利亚
作家城山三郎曾经说过:“(日本)的战争收获只有一部宪法。”可以说,其他国家通过诸如革命获得的东西,日本却是通过使近邻诸国卷入战祸的战争获得的。
正因为如此,我想着重从“日本人的战争”的特征究竟是什么这一视角进行探讨。
俄罗斯革命和西伯利亚出兵影响很大,这出乎人们的意料。日俄战争后,从中国东北地区到蒙古,日俄两国的势力格局已经形成。由于俄罗斯革命破坏了秩序,于是日本在英法的意图下,遂向西伯利亚出兵。
当时共同出兵的美国曾将日军的出兵地域限制在沿岸地区,但参谋本部与中国订立了协定,把日军归于中国军队司令官的指挥之下,由此事实上日军在整个满洲地区可以自由地行动。此时,原敬组成了第一个政党内阁,对内阁有关兵力及地域的限制,日本军部巧妙地钻了空子。日本的双重外交即始于此。
设立陆军特务机关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们担负各种间谍任务,酝酿阴谋活动,不经任何正式手续蓄意策划战争,在当地建立傀儡政权,实行事实上的统治。这种日军独创的手法也起源于此。
我想举出的第二件大事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败北”。作为日本社会的基本秩序原则的国体被改变了。
对于亚洲诸国来讲,虽说日本战败意味着“光复”,但同时也带来了混乱。因为战败来得太快,所以在建立统一国家的问题上,朝鲜各种独立运动力量无暇互相达成一致,以致对后来的分裂局面造成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中国也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准备不足,经过内战之后,共产党夺取了政权。
1899年和1900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宣言虽说是“迟到的帝国”的权宜之计,却给了被压迫民族以力量,形成了此后的大势。加入被压迫一方的阵营去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美国至今仍采用的手法。
三一独立运动对于日本来讲曾是政党出手取代军部的绝好机会,结果却坐失良机。在改变对朝鲜的武力统治之机,由于各政党相互争夺朝鲜总督之位,被外界批判为政党利益与策略之争。虽然军部丢了面子,但因为政党未能得到国民信赖,结果军部又东山再起。
满洲事变前,日本在满洲南部所拥有的权益大部分是国家通过战争获得的条约上的权利。日本的平民自己并没有能力去中国大陆,而是在国家和军队的保护之下成行的。这助长了日本人的排外主义。再加上日中之间关于条约的主张虽有不同,矛盾却隐藏在国民之间,这更使事态扩大,从满洲事变发展成了日中战争。
现在已经明白,日中联合声明是因为美国说服了中国才得以实现的。据说当时美国确实担心日本的核军备,所以想与中国合作压制日本。
日本人以越南“受害者”的目光注视着越南战争,同时向美国提供基地。这个时候,日本难道不应该从“侵略者”的立场对日中战争及太平洋战争重新进行反思吗?
我想把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作为长期的中国革命时期来把握,其中包括国共合作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划时代阶段。
最后列举的是日清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随着日本的最后加入,帝国主义战争的机器运转加速,成为清朝和俄罗斯王朝灭亡的动因。(采访者:吉泽龙彦)
【简历】
生于1960年。主要从事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事•外交史的研究。著有《战争的论理》、《战争的日本近现代史》等。
【我选出的10件大事】
(1)俄罗斯革命与西伯利亚出兵
(2)太平洋战争的“败北”
(3)美国的门户开放宣言
(4)三一独立运动与政党政治的腐败
(5)从满洲事变到日中战争
(6)日中共同声明
(7)越南战争
(8)漫长的中国革命
(9)日清战争
(10)日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