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第6章 日中战争(上)

Posted January. 10, 2008 19:29   

한국어

第6章 日中战争(上)

错估了中国与世界的变化

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起“满洲国”后,开始了与中国的全面冲突。国民政府与共产党联手抗日。日本的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惨重的灾祸,而无节制地进攻也使日本自身走向悲惨的结局。战线逐渐拉长,终于越出了中国国界。

“好年轻的副馆长啊!”我心里这样想着。一问年龄,才知道他今年37岁。在北京郊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一个房间里,与我相对而坐的是李宗远先生。当我得知馆长与我年纪相同今年47岁时,有些吃惊。继承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为日中战争)的记录与记忆,承担对外讲解的重任现在已由三四十岁的人开始担任了。

明知战争终结已经62年,我印象中觉得深知往事的还应为老人。转念想起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有两位50多岁的人进入了最高领导层,我就感到中国确实到处进行着新老交替。

抗日战争是让中华民族摆脱日本的长期侵略而进行的战斗,对世界来讲也是实现和平的斗争。诸如此类中国的官方见解,李先生当然也要讲到。尽管如此,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也不尽是套话。

“是否也有必要以实证方式去追寻一下被强制动员参加抗日战争的中国民众的情况呢?”当我以最近日本的研究书籍为例问起李先生时,他承认有这样的必要,说:“我不知道在中国是否有人进行这样的研究。要是在日本有这样的书出版,我倒是很想拜读。”他没有简单地一口断定就是日本不好,也没有冷嘲热讽的意思。

我当时想到的是埼玉大学笹川裕史教授的著述《后方的中国社会》。内容涉及到至今为止很少受人关注的日中战争时期中国方面的总动员体制,作者以史料为依据,认真探究农民被抓壮丁或者粮食被强制征收等中国农村的实情。用一句概括的话,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以日本侵略的事实为前提,从史实的层面勾勒日中战争的整体面貌。

纪念馆的展示内容与两年前相比稍有变化。原来一直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而现在虽说不突出,但也加上了有关蒋介石率领国民政府军队的内容。李先生说,小学时代学校里教的是国民政府军队消极抗战,“那是不对的。现在评价他们也是积极的作用。”

处于新老交替的中国

纪念馆亦整修一新

南京正在进行扩建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有好几位相关人士都说,内部有人提案,不要再叫做“大屠杀纪念馆”,而应改称“和平纪念馆”。不过这个提案被否决了,理由是为时尚早,认为只要日本方面还有人否认曾发生过南京大屠杀这个事实,就不能改。

翻建一新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将于南京事件70周年的今年12月开馆。人们容易把这看成是强化“反日”的行动,但听说实际上展示内容将更加强调“反战和平”的宗旨。我在南京师范大学见到张连红教授,他说:“双方都要正视那些历史留给我们的负面的遗产,面向未来建立起和平的关系,这才是重要的事,到了那时,纪念馆的名称也会改了吧。”张先生担任这所大学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去年刚满40岁。

中国的城市本身,现在“新老交替”也很明显。不用说一心备战明年奥运会的北京,在人口已达700万的大都市南京,也到处都在建设高楼大厦。原本是秀水碧波、绿树掩映的美丽古都,大概是由于粉尘的缘故,如今走在市中心的街道上,直想戴口罩。日本企业也络绎不绝进驻南京,目前外资已占到南京市税收的30%。

发生在国际大都市的战斗

“日本的暴行”受到关注

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场鲁莽的战争。

战争因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附近日中两军间发生的一次近乎小型军事摩擦的冲突而引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就建在卢沟桥旁边,如今距离北京市中心大约有40分钟车程的地方。桥边盖了一个小商店,墙上饰有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招贴画,过去与未来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究竟是谁先开的第一枪,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不容置疑的是,冲突发生的地点是在中国,发生的时间是日本军队夜间演习刚结束时。自从日本与西方列强一同介入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北清事变)以来,日本派驻了“支那驻军”。

率先一步进入近代化的日本认为,不成国家体系的中国不堪一击,一出兵中国就会俯首称臣,于是日本一味扩大战线,最终走向了悲惨的结局。军队领导倚仗手中掌握的统帅权独断专行,军队内部意见不一,只顾眼前利益的“点和线”的进军——。理由有各种各样,最大的要因是,无论是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还是国际社会的动向,日本都错估了形势。

日清战争、日俄战争胜利后,从对华21条要求到满洲事变,再到“满洲国”建设,日本在中国一直为所欲为。不仅是“满洲国”,还曾策划将周边5省也置于其统治之下。即使在日本国内,对中国人的蔑视也达到了自日清战争以来的顶点。

谁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可是当时的日本似乎并没有这个意识。其实日本人视为落后的中国,事实上并非如此。仅以支撑各地的地方军阀统治的货币制度为例,在英国的帮助下,得以统一,走向近代化。

日中战争开始的前一年,没想到原本打得不可开交的蒋介石国民政府军与共产党在西安事件后表面上开始步调一致联合“抗日”。国民政府也开始征兵制。

点燃于卢沟桥的战火蔓延至上海,中国方面想通过在国际大都市进行的战斗来吸引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暴行”的关注。已经有了非战条约,也有了主张尊重中国主权的九国条约(参见关键词)。由于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度惨剧,当时世界各国都尽力避免战争的发生。但作为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虽然身为非战条约和九国条约的缔约国,却在落伍的帝国主义道路上铤而走险。

战争开始时,受到国民支持的近卫文麿(KONOE FUMIMARO)刚刚就任首相之职不久。近卫尽管宣称要坚持不扩大方针却无所作为,反而追认了军领导的决定,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后来,他在手记中这样写道:

“关于当时突然爆发的事件,不仅政府方面根本不知情,就连陆军本部也不了解,完全是当地驻军自己一手策划的。”

“实力不足却将整个支那卷入战乱,结果国民也无缘无故地受出师之苦。”

“出师”即为“出兵”。“无缘无故的”出兵。而且从上海到南京再到汉口,战线拉得过长,以致无法保障补给,只能“当地征集”。这让所到之处的当地居民陷入了悲惨境地。在日本,我采访过曾赴中国战场的日本老兵,在南京我也拜访过屠杀事件的幸存老者,越听越觉得是一幅地狱图。可当时日本的报纸却整天大肆宣扬皇军的进攻,日本国民沉醉在赫赫战果之中。

战争初期,日本也并非没有避免战争陷入泥潭的动向。但通过德国驻中国大使陶德曼进行和平调停的尝试却由于日方陶醉于眼前的战果而落空。日本扬言“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其实既无计划性,也无其他考虑。

美中接近

焦躁的日本处境堪忧

回顾日中战争的轨迹,我对日本的盲目妄为愤然。可在日本,美化战争的主张不绝于耳。特别在政界,这种声音至今仍是日中间紧张关系的导火索,并是两国历史问题的核心所在。

自民党的众议院议员野田毅对此深为忧虑,说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至少对华21条要求,使日本的侵略行为暴露无遗”。他认为,就算日本方面有话要说,那也是在学术研究的场合进行探讨与验证的事,而不应出现在政治领域。

由于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重起争端的日中之间和包括与韩国的历史问题,继在随军慰安妇问题上受到美国批评的安倍晋三政权后,过渡到现在的福田康夫政权时期,看起来总算恢复了平静。

今后会怎样呢?

以两位数的增长实现经济腾飞的中国在刚刚结束的共产党十七大上确立了今后5年的新体制。在美国,明年的总统大选将决定今后4年的新体制。美国总统的有力候选人、民主党的希拉里•克林顿参议院议员甚至断言“美中关系是21世纪全球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政局持续混乱的日本也很有可能使“近乎焦躁的民族主义情绪”(野田毅)进一步高涨。

我在北京和南京等地感觉到了中国方面有一种说不出的从容,这种态度并不仅仅源于人事上的新老交替。围绕日中战争的认识问题,对中国来讲尽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过中国也不对此大加渲染。过快的经济增长造成了内在的偏差,所以想避免不必要的刺激,虽说这方面的因素也很大,但更因有了自信,加之人们都很忙。

今年,自民党内部出现了“价值观外交”的词语。但懂得如何与价值观不同的国家进行交往才可以称之为外交。民族主义抬头,日本如果对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再次判断失误,那么不禁要问:那场战争的教训到底是什么呢?

(福田宏树)

       ×

日本把在中国已经拉长的战线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在那里又发生了什么呢?请看明天报纸。

【关键词】

日中战争  日本从1937年7月大约进行了8年时间的对华侵略战争。在现北京郊外发生卢沟桥事变后进入全面战争,1941年扩大为亚洲•太平洋战争,后于1945年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而告终。

战争期间,日本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多时达约100万人。尽管不清楚两国死者的准确人数,一般认为死于中国的日军累计为45万人左右。中国方面将1931年满洲事变起至1945年称为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此间中国军民的死伤人数,中国政府的官方见解是“3500万人以上”。

一手制造了“满洲国”后,日本也企图在“满洲国”以南的华北5省消除蒋介石统率的国民党的影响,大搞分裂活动,而此时中国方面国民党与共产党则决定“一致抗日”,停止内战。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因军部已先于行动,当初坚持“不扩大方针”的第一届近卫内阁做出了增兵的决定,致使中国方面进入彻底抗战。日本最初将其称为“北支事变”,后来又称为“支那事变”,之所以不宣而战,这是因为日本害怕招致美国遵照中立法从而无法进口军用物资。

双方于8月在上海发生战斗,日军获胜后继而进攻并于12月13日占领了首都南京,在此前后期间日军制造了不问士兵还是平民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不仅如此,日军在日中战争中不断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进行人体实验,并使用性暴力等许多非人道行为,还进行了不加区别的狂轰滥炸。

国民政府将首都从南京迁移重庆继续抗战,共产党的八路军也以游击战的方式与日军战斗。日本甚至无视非战条约和9国条约的日中战争也招致了国际社会的非难,1941年日本对美英开战,使战线继续扩大。

九国条约 1922年2月在美国倡议下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由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及日本和中国共9国共同签订的条约。条约中确认规定了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尊重其政治上的独立、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事宜。各国约定不以武力谋求在中国的新权益,其用意一方面是牵制日本侵入中国的行动,同时也显示出欧美帝国主义态度的变化。

【备忘录】

近卫文麿(1891-1945)自日中战争开始至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3次担任日本首相。公爵近卫笃麿的长男。历任贵族院议长等职后,于1937年6月第一次组成近卫内阁。在不久之后爆发的日中战争中扩大了战线,攻陷南京后的第二个月即1938年1月声明“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断绝了通往和平的道路。同年设立了国家总动员法,推行战时统制经济,也发表了第二次近卫声明,主张建立“东亚新秩序”。1940年第二次组阁,一方面成立了“大政翼赞会”,另一方面结成了日德意三国同盟。第三次近卫内阁因日美和平交涉失败而总辞职。战后,近卫文麿因有A级战犯嫌疑而被命出庭,服毒自杀。

蒋介石(1887-1975)生于中国浙江省。名“中正”,“介石”为成年后别名。曾留学日本,之后参加了孙文领导的辛亥革命。1928年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领袖,提出“攘外必先安内”,优先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内战。但1936年12月蒋被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张学良等人监禁(西安事变)。由于共产党派遣的周恩来等人的说服,蒋接受了相关要求,安全回到南京。他率领国民政府军联合共产党与日军作战。日本战败后,蒋在与共产党的内战中败北,于1949年逃往台湾,担任中华民国第一届总统直到去世。

【图片说明】

卢沟桥。在此地附近爆发了日中战争。(北京郊外 福田摄影)

比较各国历史教科书

日中全面战争造成无数人的流血牺牲,导致无数悲剧的发生。关于这场战争,东亚的孩子们在接受怎样的教育呢。我们在此尝试对各种普遍使用的中学生历史教科书做一比较。

日本 改变对“南京大屠杀”的称呼

  中学生历史教科书使用最多的是东京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新社会 历史》,书中用2页篇幅介绍了日中战争和战时的日本社会体制。

 对日中战争的开端仅做了简单记述:“因日中两国军队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武力冲突(卢沟桥事件),日中战争由此开始”。而另一方面,以“陷入泥潭的战争”为题做了如下说明。

  “日本期待出现取代国民政府的亲日政权,发表声明与之进行和平谈判。但是,中国民众抗日情绪日趋高涨,日本进行短期决战的希望破灭,导致爆发日中两国总体参战的全面战争。”

  书中选用日本士兵用骆驼运送物资的照片,附加说明“日军面临战争长期化所需物资的储备和补给手段的困难”。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战争是在补给无法保证的状态下进行的。

 关于日军的加害行为和残暴行为的记述不多,关于南京事件也仅在正文和注解触及以下内容。

  “日军(中略)占领了首都南京。在此过程中,杀害了包括妇孺在内的大量中国人(南京事件)。”(参见正文)

  “此事件被称作南京大屠杀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但并未告知日本国民。”(注)

 该出版社10年前的教科书在正文中记述,死者人数“据说有20万人左右”,事件也称为“南京大屠杀”。其后,由于日本国内批判这种加害行为的记述是“自虐倾向”,才改为现在的形式。

  社会编集部长渡边能理夫说:“考虑到牺牲人数在学说上有分歧。称呼以注的方式说明国际上认为是‘大屠杀’”。 (吉沢龙彦)

韩国 “抗日”的视角只有7行

 日中战争在韩国被称为“中日战争”,在中学世界史教科书《社会2》中出现。

  在执笔人接受采访的地丁都出版的教科书中,关于第2次世界大战以及中国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等,分3处共计7行做了以下记述。

 “极权主义国家积极推行侵略政策。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中日战争)。”

 “中日战争开始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主要城市。但是,中国人的顽强抗争使日军陷入中国大陆的泥潭。”

  “日本全面开始侵略中国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再度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抗日战争(第2次国共合作)。”

 执笔人金陆勋(泰陵高中教师)说:“很多韩国人认为是美国打败日本结束了第2次世界大战。但应该让他们知道,中国民众的顽强抵抗束缚了日本在中国的手脚”。

 在韩国,讲述本国史的《国史》是唯一的国家审定的教科书。该教科书在记述日本侵华战争时,重视韩国人的独立运动以及与中国方面的合作关系。在记述尹奉吉1932年在上海投炸弹炸死若干日本军人的“义举”中有如下内容。

 “一直警惕日本侵略的中国人大受感动,也因此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对韩国人的抗日独立斗争给以积极合作的重要契机。”

 关于南京事件,在高中的《世界史》中有涉及。金星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记述如下:

 “(日本)侵入华北,开始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在此过程中,在南京屠杀百姓数十万人(南京大屠杀)。” (樱井泉)

中国 以12页篇幅 图片丰富、记述生动

 中国半数以上学校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8年级》教科书中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章节,从战争全面爆发到日本战败用12页篇幅进行了说明。

 关于战争发端的记述如下。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1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捜査,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蓄谋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县城。(中略)全国范围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相当于学习指导纲要的中国《历史课程标准》中,就中日战争提出3点要求,①略述“七七事变”的史实,了解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②以南京大屠杀等为例,认清日本军国主义凶暴残忍的侵略本质;③叙述“台儿庄激战”和“百团大战”等史实,感受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精神。

  教科书的内容忠实地贯彻了这个方针,生动记述了主要战役,这一点与日本的教科书大不相同。另外,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所做的评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关于“南京大屠杀”用2页之多做了说明,除选用4张图片之外,还就报道军官进行“百人斩”杀人竞赛的报纸版面做了介绍。关于被害者人数的记述原文引用如下。

 “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日军占领南京后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佐藤和雄)

台湾 聚焦于强化皇民化运动

  台湾的教科书在中国史、台湾史、世界史中都涉及了日中战争。在广泛使用的南一书局出版的《国民中学・社会》中国史部分中,“中日战争与中共政权的发展”这一单元占用2页篇幅之多。

  “民族生机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日本的侵略而遭受莫大考验。中国人历经8年艰苦抗战,却仍未脱离战争梦魔。”

没有提及个別战役,但单独对南京事件做了记述:“日军进入南京,残杀无辜民众三十万人,造成南京大屠杀的惨案”,并登载报道“百人斩”杀人竞赛场景的日本新闻图片。

 台湾史部分“殖民统治的强化”单元中用1页多篇幅,特别把焦点放在战时体制下推行的皇民化运动。

“1936年,总督府宣布‘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基地化’,台湾进入战时体制,皇民化运动如火如荼展开。”

  “大量征召台籍军人军夫入伍,也有妇女被送上前线担任慰安妇。”

  另外,世界史部分关于第2次世界大战的说明中也有2行提及日中战争。

  根据1983年处于国民党政权时代的《历史课程标准》编辑的教科书中,对蔣介石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批判组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共产党“伪装抗战,扩张地盘”,但现在的教科书已找不到这样的记述。

  南一书局教科书编撰指导委员、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惠民阐述编集方针时说:“如果没有使得共产党的势力愈来愈大的1936年的西安事件的话,中日战争可能会再拖延一下。比起战役和有关蔣介石的介绍,着重说明了西安事件与中日战争的密切关系”。 (田村宏嗣)

【图片说明】

日本教科书中采用的日军照片。用骆驼运送物资,以说明战线扩大、日军补给极其困难的状况。

东亚150年系列 访谈20位有识之士

君島和彦・东京学艺大学教授

因东京审判不彻底而使葛藤加深

  摆脱从一个国家历史的视角,为加深东亚相互理解、建立共同的历史认识,我选出了重要事件。我重视日本人不甚了解的中国和朝鲜的抵抗运动。

 首先我想指出东京审判的不彻底性,其中也包括日本人未能亲手制裁战争犯罪。美国没有追究对15年战争(从満州事变至第2次世界大战)应付最大责任的昭和天皇。美苏进入冷战,审判于1948年在不彻底的情况下告终。亚洲太平洋战争开战时东条英机内阁的商工相、A级战犯嫌疑人岸信介被释放,之后又作为首相处在政治的中心地位。追究战争责任的不彻底性导致今天的日本政府和政治家不愿承认过去的侵略的历史错误,加深了与亚洲各国的矛盾。

  第二是15年战争和中国、朝鲜。这场战争无疑是日本侵略中国。殖民地朝鲜成为日本推行战争的兵站基地,被强制提供劳动力和兵力。

  第三,从中国、朝鲜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是抗日战争和独立运动的重要时期,也是现政权的存在根据。

  第四是朝鲜殖民地化。日本的教科书记述日本的统治非常残酷,而韩国则强调义兵斗争等各种抵抗。日本人如果知道发生过这样顽强的抵抗,双方历史认识的鸿沟该可以填平吧。

 第五是第1次世界大战和民众运动。日本的米骚动、朝鲜的三一独立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等等,民众开始推动历史。日本对朝鲜的统治不得不从明火执仗依靠权力的黩武统治转向文化统治。

  第六是日本战败。虽然中国、朝鲜从日本统治下解放出来,但这两个地区都成立了两个政权,相互对抗。日本通过了和平宪法,但是以朝鲜战争为契机重新进行军备,组建了自卫队。此外,日美安保条约又把日本纳入美国的体制。

  第七是想谈谈在日韩国、朝鲜人。为什么在日韩国、朝鲜人旅居日本呢?日本人和本国的韩国人都不大清楚。他们在战后怎么样了?曾经有过回韩国和回北朝鲜的“归国”运动。在日本社会,在就业、居住、结婚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歧视现象。在日韩国、朝鲜人与歧视作斗争,曾开展拒绝在外国人登录证上按指纹等运动。日本人如果不理解在日韩国、朝鲜人这样近在身旁的邻居,与韩国人也很难交往。

 第八是你如何认识中国和朝鲜、日本?即使在日本殖民统治朝鲜时也有过诸如民艺运动家柳宗悦这样理解朝鲜文化的日本人。如果日本人和韩国人都能知道这一点,那么除了“侵略”“抵抗”这些视角之外,应该可以更深入地相互认识。

  第九,日俄战争是朝鲜殖民地化的决定性事件。日本在列强支持下侵略了东亚。

 最后想提及的是东亚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欧美列强进入亚洲,亚洲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制。 (樱井泉)

【我选出的10件大事】

①不彻底的东京审判

②15年战争与中国・朝鲜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和朝鲜的独立斗争

④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⑤第1次世界大战和东亚的民众运动

⑥日本战败和中国・朝鲜的解放

⑦在日韩国、朝鲜人的过去和现在

⑧日本人对朝鲜、中国的认识及朝鲜人、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

⑨日俄战争和朝鲜

⑩欧美列强进入亚洲以及日本、中国、朝鲜的反应

【简历】

1945年生。为克服历史认识的差异,与韩国学者编纂共同教材《日韩交流的历史》(明石书店),于07年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