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第7章 亚洲•太平洋战争与国共内战(上)

第7章 亚洲•太平洋战争与国共内战(上)

Posted February. 22, 2008 08:00   

한국어

截止对美开战阵亡18万8千人

“对不起阵亡者”的紧箍咒

【前言】

  回首当年日军征战的地区,至今为其广阔而惊愕不已。亚洲•太平洋战争之规模前所未有。本章(上)的部分,将探寻为什么日本铤而走险与美国开战,在(下)的部分,将探讨日本战败后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国共内战。  

     

【正文】

“现在让人担心的是反恐斗争和(使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气体。”

  老人喃喃自语。 

  老人是原海军中校木山正义先生(98岁),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现在还在为地球村的未来担忧。闻听此言,不禁感慨,点头称是。

   

  笔者为了描写对美开战的整个经过,在阅读各种资料过程中很想听一听曾经决定并指挥了战争的人的“原始声音”。话虽如此,可是从开战至今已过66年,斯者已去,起草了称之为“国策”的国家重要政策的陆海军参谋们也已过世。当时大本营陆军军部最年轻的参谋濑岛龙三于今年9月去世,享年95岁。

  明知有难度还是要上,这就是新闻记者的工作。在与多方联系中,一位热心人为我介绍了木山先生。

  木山先生熊本县人,是毕业于海军机关学校的精英军官。开战时虽然不在日军中央部门,但从1944年1月起,作为海军省军需局的工作人员开始负责燃料政策方面的事务。他是为数不多、曾亲身感受过战时军部气氛的人。战后,他为海外归国者办了一家燃料公司。 

  ——开战当初,您是如何看待与美国打仗这件事的? 

  我一提出这个最想问的问题,马上就得到了回答。

  “我当时想,与美国开战简直是愚蠢透顶。就算和美国打仗,也毫无胜算。那时,军人都好象得了‘狂妄综合症’。”

 

  “愚蠢透顶”。当时海军里有这种感受的人不光是木山,领导层中也有好几位。研究日美开战决策过程的静冈县立大学讲师森山优说:“对日本来说,当时并不存在必须举国对美作战的利害关系。美国方面也是如此,虽说社会舆论是亲华一边倒,但也很难想象美国会自愿为中国付出牺牲。从结果看,这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莫名其妙的战争

契机是石油禁运

  那么,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究竟是因何而起的呢?为了寻找答案,笔者在此不妨概括地回顾一下1937年7月日中战争爆发后的经过。

日本原以为只要攻陷了首都南京,中国就会俯首称臣,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却迁都重庆继续抗战,英国和美国也提供了支援。▼日中战争陷入泥潭,对美英开战之前,日军实际上已有18万8千多人战死。另一方面,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在欧洲掀起战争,迫使法国和荷兰投降。▼日本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三国军事同盟,企图对美英施加压力。▼结果适得其反,美国态度变得强硬起来,导致1941年8月决定全面禁止对日出口石油。当时,日本的石油进口多半依赖美国。

由于美国的石油禁运,日本被迫面对与此前完全不同的局面,而且必须作出重大抉择。总的说来大致有以下两种选择。

为了获取石油等重要物资,用武力征服荷兰领地印度尼西亚以及英属马来西亚等地。即为打败蒋介石政权,也要下决心与美英全面开战。

或者接受美国提出的各种要求,从中国撤兵。

无论是昭和天皇还是当时的首相近卫文麿都曾想避免战争。尽管当时美国还不是像今天这样的超级军事大国,但仅从汽车产量这项数据来看,美国就是日本的100倍,在工业实力上美国占有压倒优势。

然而,陆军断然拒绝了从中国撤兵的要求。

最能体现陆军这一主张的是10月14日的内阁会议。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照片)说:

“撤兵是如同命脉一样的问题,免谈!如果乖乖屈服于美国的要求,支那事变的战果就毁之一旦,满洲国将面临崩溃,朝鲜统治也将陷入危机。支那事变造成几十万人阵亡,数倍于此的遗属、几十万伤员,数百万的军人和一亿国民正在战场和国内苦受煎熬。”

“驻军是命脉,不能撤!(略)让步、让步、再让步,难道连最基本的‘命脉’都要拱手相让吗?让到这般田地,那外交到底是什么?就是投降!”

陆军方面认为,轻易撤兵除了会对殖民地统治产生影响,更是对明治时代以来陆军主导的大陆政策的否定,必将导致陆军威信扫地。

加之在战前的日本,“因为对不起阵亡者,所以不能……”这样的逻辑极为盛行的样子。例如日俄战争以后,元老山县有朋就关于归还关东洲(注:中国辽东半岛西南端原日本租借地)问题上书政府:“这是以20亿日元的资材和20多万人的死伤为代价获得的战利品,不能归还。”如此看来,这种“对不起阵亡者”的紧箍咒正是使战争继续下去以至战火烧至本土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在政府和军部内部,与美国开战的当事者是将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与美军舰队决战的海军达成了谅解。如果海军坚持“绝对不能对美开战!”的态度,那么对美战争就不会发生。但是,当时海军方面也有问题。对于一直以“假想敌是美国”为理由而获得军备预算的海军来讲,如果承认“因为会战败,所以不能开战”,就等于否定自身存在的意义。

不明内情的情况下

新海军大臣决意开战

近卫在东条“驻军是命脉”的发言两天后辞职。昭和天皇任命东条为其后任。天皇似有若是东条就能控制陆军的期待,指示其重新制定国策。

但是,军部最高层的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参谋总长和军令部总长4人当中,在新内阁被更换的只有海军大臣。如果不换人,想法就很难转变。而且东条否决了海军推荐的非战派海军大臣候选人。后来匆忙上任的海军大臣岛田繁太郎是一个对军部中央的内情不甚了解的人物。

10月30日下午,岛田召见了属于非战派的海军次官泽本赖雄等人,告知已决开战之意。岛田说:

“事到如今,我还是摸不准中央的意图,但从几天来的气氛判断,大势已去,难以扭转乾坤。”

按照泽本日记的说法,泽本在此之后再次拜会岛田,试图让他改变主意。

泽本:“应该请陆军重新考虑缓和(日美)谈判的条件”。

岛田:“如果那么做,就对不起陆军20万亡魂,就是抹煞支那事变的战果。这种想法不改变,我也无能为力。”

泽本:“是否去改变它才是问题所在。陆军的顽固在于不能改变(这一想法),所以有必要纠正这一点。”

泽本最后的执着努力,最终在“对不起”的逻辑面前碰壁。

虽然海军也决心开战,但外交大臣东乡茂德(照片)仍坚持反对马上开战。以下我想介绍一下在最后的情况下东乡采取的秘密计策。作出最终结论的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从11月1日一直开到第二天凌晨,历经17个小时的讨论后决定,如果到11月末通过外交渠道仍旧无法解决,就于12月初开战。

问题是,与美国谈判时如何设定让步的底线?尽管通过政府和军部的协调已经确定了日本方面的最终方案(“甲案”),但东乡外相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乙案”)。其主要内容是,由于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日本简称其为“南部法印”)才招致美国的石油禁运,那么以日军从南部撤回北部为条件,换取美国允许一定数量的石油出口。

东乡的“底牌”是,甲案无法解决问题的前提下,(乙案)在不涉及从中国撤兵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避免开战。

最近,由于一桥大学名誉教授细谷千博和中央大学教授佐藤元英发现了日美谈判的相关文件,于是围绕乙案的新史实浮出水面。题为《日美谈判经过(下卷)》的文件是开战翌年由美国局第一课长加濑俊一整理编写的。

外交电报删除了“底牌”的让步内容

关于乙案的记述如下: 

“根据特殊考虑,乙案发出时去掉了‘驻扎南部法印日军已做好移防北部之准备’的内容。”

也就是说,被认为是乙案中最重要的让步内容,在发给驻华盛顿日本大使馆的外交电报中故意没有加进去。包括那部分内容在内的文件由匆忙被派往美国进行最终谈判的来栖三郎大使随身携带。这个新史实在上述《日美谈判经过(下卷)》中透露出来。

也许是东乡考虑到外交电报密码有被美方破译的危险性,所以才删掉了“底牌”的内容。如果美国方面通过破译密码事先就知道了相关内容,那么“底牌”的冲击力就会减弱。顺便说一句,日本也曾截获美国的外交电报,破译了密码。

美国方面在接到日方11月20日出示的乙案以后提出了对案。因为美国想再争取些时间做战争准备,所以提出的是有效期仅为3个月的临时协议案。内容是,如果日本把法属印度支那北部的驻军兵力降到2万5千人以下就向日本出口民用石油。

赫尔(Hull)国务卿原本打算在25日向日本方面递交暂时协议案,可他在26日,也就是第二天傍晚拿出的却是态度强硬的基本协议案(即所谓“赫尔备忘录”),提出了日本从法属印度支那及中国全面撤军等要求。为何一夜之间美方的态度有如此改变,至今仍是个谜。

据说,如果当时提出这个暂时协议案,就不会有12月的开战,战争本身也会避免。半个多世纪以来致力研究日美开战问题的细谷先生这样说道:

“如果是在3个月之后的话,日本曾经满怀期待的德国方面的战况已发生变化,美国也作好了战争准备。对日本来说,可能那时再作出开战的决定就极其困难了。我想,考虑到战争带来的惨祸,特别是人员的牺牲,也许日本不得不卧薪尝胆,被迫选择不战。”

(佐藤和雄)

把“珍珠港的和解”传给下一代

发生珍珠港事件的12月7日这一天,在夏威夷,今年也像往年一样举行了追悼仪式。可是却没有看到阿部善次的身影。因为他在今年4月以90岁高龄过世了。他作为轰炸机飞行中队长曾参加了当年偷袭珍珠港的行动,最近十几年来一直出席这个仪式。

为了追悼日美的阵亡将士,阿部委托原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司号兵理查德•菲斯科每个月代他向珍珠港及太平洋国立纪念墓地献上两只玫瑰花。菲斯科虽然曾是珍珠港事件中受攻击一方,但他赞同阿部所呼吁的日美两国军人之间的和解,在献花的同时还会吹起安魂号。在夏威夷,这个故事广为人知,还出版了连环画。菲斯科先生也于3年前去世了。

今年,代替阿部出现在仪式上的是他的女儿进直美(63岁)及其丈夫享治(65岁)。享治说:“父亲生前常说,之所以发生战争是因为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理解对方。”他们表示,将要继承遗志,只要体力允许,就会一直坚持参加这个仪式。

【照片说明】

阿部善次(报纸照片左侧)与原美军士兵们的交流在夏威夷本地报纸上被大幅加报道。

亚洲•太平洋战争 1941(昭和16)年12月8日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与美国、英国、中国等同盟国之间的战争。从国际上来看,它是第2次世界大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日本来讲,上述战争还关联到1937年开始的对华侵略战争的结局。

人们一般认为,战争始于日本时间12月8日(夏威夷时间7日拂晓),对夏威夷珍珠港美军基地的进攻,但实际上,在此次进攻大约1个小时之前,日军登陆英属马来半岛的哥打巴鲁时已经开始。由此可见,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确立“自给自足体制”,用武力控制英国及荷兰的殖民地,以确保石油等各种资源。日本认为,一旦进攻英属领地等,与美国的战争就不可避免,所以进攻了太平洋一侧的美军基地。

由于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下原子弹以及苏联参战,日本接受了盟军方面被称为《波茨坦公告》的劝降书,战争结束。战争除了给日本本国带来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还使亚洲•太平洋地区牺牲惨重。一般认为,包括军人和平民在内,日本的死亡人数约为310万人,但因为在国外下落不明、生死未知以及死于包括原子弹爆炸在内的空袭的人数至今尚无定论,所以估计死亡人数会远远超过这一数字。

战争的名称 战争开始两天以后,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日本政府将这次战争的名称定为“大东亚战争”,将此前被称为“支那事变”的日中战争也包含在内。

日本被占领后,按照盟军总司令部(GHQ)的命令,这个名称被禁止在公文中使用,美国方面一直使用的“太平洋战争”这一名称逐渐固定下来。在此次“历史有生命力”连载栏目中,由于与日中战争有重叠等原因,为更加浅显易懂地说明战争的性质,故称其为“亚洲•太平洋战争”。

系列・访谈20位有识之士

三谷 博 东京大学教授

韩流热 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化

  着眼点是历史的“分歧点”。前四点是想到我们的视角被附以什么条件。此外,东亚具有强制实行近代化的特征。各国开始近代化的时间差异引发出重大问题。对日本侵略邻国,如果不同时注意近代化时机的差异,就无法理解。

  首先,以“东亚的人际交流迅速发展”和“冷战结束”为大事。进入1990年代之后,东亚各国之间的人员互访迅速增加。以韩流热为例,众多平民百姓得以直接了解邻国是东亚有史以来的结构变化。其次,冷战的结束不仅是国家之间,各国内部的障壁也同时拆除了。在开创实现新的人际关系的同时,因冷战被压抑的痛苦回忆也会浮现出来。

  第三要指出的是19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东亚三国协调”。东亚历史往往谈论的是对立面,其实也有不对立的时代。

  身居东京中国公使馆的黄遵宪写有《朝鲜策略》的小册子,主张朝鲜为了自强,应加深与中国的关系,联合日本,进而与美国建立邦交。原本是根据日本外务卿寺岛宗则的建议,朝鲜国王加以采纳,2年后与美国缔结条约,开始进行国内改革。

  第四是“大日本帝国的崩溃”。日本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占领。尽管从连续战争的体制下解放出来,但不能忽视其精神面的创伤。可是,也需要把目光转向近邻。虽然没有了日军,但在中国,国共两党内战激化,朝鲜半岛也南北分裂,重新开战。日本进入了和平时代,而邻国其后仍饱受战争之苦。我们日本人最好还是应该了解这些事实。

  第五、第六当举“鸦片战争和佩里舰队登陆日本”。中国与西方交战,无暇着手真正的改革。日本则避开了战争,集中精力持续进行国内改革。在淡薄的国际关系中沉睡的国家突然急剧变化为充满活力且带有扩张性的国家。

  第七是“日清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在日本,日俄战争每每被回忆为“伟大的战争”,但在后人来看,作为分歧点,日清战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是日清战争,日本人开始深信“可以向近邻扩张,殖民地一旦到手,绝不放手”。

  第八和第九是“大韩帝国与辛亥革命”。继日本之后,朝鲜、中国也兴起了基于民族主义的改革、革命。而日本的多数派不愿承认其民族主义,则是招致更加不幸的开端。

  第十是“日中战争”。由于日中战争,日本误入自取毁灭之路,满州国不复存在,朝鲜也获得独立。反过来讲,如果没有日中战争,朝鲜为了获取独立,恐怕要付出相当大的牺牲。此外人们认为,民族主义是在抗日战争期间渗透到了中国民众之中。(采访人・佐藤和雄)

【简历】

  1950年生。日本近代史专业,详熟教科书问题。与早稻田大学教授刘杰等合著《超越国境的历史认识——来自日本学者及海外中国学者的视角》在日中两国同时出版。

【我选出的10件大事】

①②东亚的人际交流迅速发展与冷战结束

③19世纪80年代前期东亚三国的协调

④大日本帝国的崩溃

⑤⑥鸦片战争与佩里舰队登陆日本

⑦日清战争

⑧⑨大韩帝国与辛亥革命

⑩日中战争

教科书比较

  亚洲・太平洋战争由于向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致使人类进入“核时代”。同时,日本帝国的战败使亚洲发生了巨大变化。东亚各地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说明这场战争时,将其重点放在何处呢?

日本 简化了“国民・亚洲的牺牲”的内容

  日本初中教材选用最多的是《新编社会・历史》(东京书籍),其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亚洲”占6页篇幅。在说明欧洲的战况之后,“亚洲・太平洋之战”、“战争结束”各占两页。

  在“亚洲・太平洋之战”中,记述了动员学生以及空袭、疏散等内容,虽然同时也涉及到亚洲各国的受害情况 ,但一共只有1页,内容很简单。

  “在受到日本侵略的东亚和东南亚,死于战场,被强制劳动,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牺牲的平民人数众多。同时,还有朝鲜人、中国人等被强迫到日本做苦役,劳动条件过于严酷,收入低廉,生活极为艰苦”。

  在该社10年前出版的教科书中,说明日本国民遭受空袭之苦的战时生活内容约占两页,对强制劳动及强制随军慰安妇等在亚洲的迫害行为用了近3页的篇幅进行具体说明,而现在则难以见到那样详细的记述。

  此外,关于冲绳之战,10年前的教科书针对“因间谍嫌疑而被日军杀害”,“集体自杀”等有关居民受害情况有着具体的记述,而如今却改写成“死亡众多”。

  东京书籍社会编辑部渡边能理夫部长表示:“由于学习指导纲要变化导致授课时间减少,而需要严格筛选内容,并用1个课时讲解左右对开两页的内容,这都对内容的构成造成影响。不过也不能否认有时代的背景”。

  1997年,7家出版社修订的教科书全部提到“慰安妇”。之后要求删除有关内容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成立,教科书的内容受到了该会等指为“过于自虐”的影响。

(大久保真纪)

韩国 两页篇幅记述光复军作战情况

  有关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内容,在世界史部分的《社会2》和国定教科书《国史》两部分有涉及。

  广泛使用的金星出版社的《社会2》以两页篇幅配以插图和照片,记述了从德军进攻波兰到投掷原子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并设置“日军侵占印度支那”、“日本偷袭珍珠港”等条目,记述了相关事实。

  接受笔者采访的地丁都出版社发行的《社会2》中,介绍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受害的中学生日记。泰陵高中教师金陆勋在说明撰写意图时表示:“韩国人不十分了解核武器如何恐怖。要告诉受教育者不论是侵略国还是被侵略国,战争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国史教科书用两页记述了在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组建的韩国光复军的作战情况。

  “一旦日帝发动太平洋战争,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即向日本宣战,与联军共同展开独立战争。该时期,韩国光复军在中国各地协同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甚至远赴印度及缅甸战线,协同英军对日作战”。

  再有,“我们民族积极开展的独立战争为各国所了解,引起世界列强开始关注韩国的独立问题”。“通过同盟国首脑举行的开罗会议和波茨坦宣言,建立了确定韩国独立的基础”,强调了光复军作战对独立做出的贡献。

  国史编撰委员会许英兰博士说:“对日宣战对战况的影响程度如何暂且不论,总之,强调了一直沦陷为殖民地的朝鲜成为战胜国”。“因为日本右翼坚持说日本是败给美国,而不是败给殖民地朝鲜,所以也含有对此论调加以批驳的意思”。

(樱井泉)

中国 强调与法西斯国家作战

  在中国广泛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教科书中,日本与美英作战的内容列入《世界史》教科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单元。该单元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两课组成,占14页篇幅。其中,偷袭珍珠港等与日本有关的部分共计两页半,开篇记述如下。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出动大批飞机,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和人口都被卷入这场人类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

  与日本教科书相比,其明显特征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定性为法西斯(极权主义)国家阵营与反法西斯国家阵营的战争,并加以详细说明。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美国、英国、苏联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

  “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日本拒绝投降。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熟悉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庆应大学副教授段瑞聪说:“中国政府继续坚持抗日战争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的观点。这是因为中国政府认识到这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有直接关系”。

  此外,教科书还设有以下提问,让学生思考。

  “日本存在着‘日本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原子弹受害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佐藤和雄)

台湾 指出雅尔塔会议的重要性

  台湾的教科书涉及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内容出现在中国史和世界史部分。在广泛使用的南一书局出版的《国民中学・社会》的中国史部分,“中日战争”的条目占1页,对从偷袭珍珠港到投掷原子弹均有说明,并定位为“(中日战争)第二阶段(中国)与盟军并肩作战”。

  作为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开罗会议和雅尔塔会议的记述配有照片。

  “美国竟在中国既未与会、也不知情的状况下,与苏俄签订雅尔达秘约,出卖中国权益,对中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世界史部分在两页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条目中写道:偷袭珍珠港“使欧、亚两大战场合流”,在世界地图上标示出中途岛海战等主要事件,表明大战的扩大。在此也指出:“雅尔达会议遂成为影响战后局势的关键因素”。末尾将大战总结为:“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几乎世界各洲受到影响,除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物资、金钱的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依据国民党政权下“历史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在世界史部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占了11页多。有关日本的内容配有偷袭珍珠港、广岛原子弹爆炸、受降仪式3张照片进行了详细说明。此外,在中国史部分写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一百多万的兵力,使日本不能倾其全力对美作战。这些贡献,实为同盟国获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了抗日战争的意义。

  南一书局教科书编撰指导委员、政治大学历史系周惠民教授在谈到现状时说:“与授课时间也有关系,战争的记述比较少。许多人连台湾有战俘营,关押澳洲的战俘等史实不知道”。

(田村宏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