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面谈时有过警告信号,却被忽略;其韩裔身份没有跟犯罪有直接关系”

“面谈时有过警告信号,却被忽略;其韩裔身份没有跟犯罪有直接关系”

Posted April. 17, 2009 08:10   

한국어

16日零点,美国华盛顿西南方向430km处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里,数千名学生点燃了手中的蜡烛。2年前的今天,韩裔美国人赵承熙开枪杀害了32人,这次的蜡烛就是为这些死者点燃的。事发现场通过整修,当天重新对外开放(本报13日在A18面报导过),校园处处可见克服伤痛的决心。但是为什么当时没能阻止惨剧的发生,有没有再发的可能性等,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赵承熙曾就读的英语系负责人兼指导教授罗依(53岁),15日接受东亚日报采访时表示:“当时也有过很多警告信号,但是都被忽略掉了。” 罗依教授还是著名诗人兼作家,本月出版了《没有沉默的权利—弗吉尼亚大学的悲剧》一书。

-想听听有关赵承熙的记忆。

“2004年春天他第一次参加了我的课。当时听课的人有200多名,是大型授课,因此没有过特别的接触。当时赵承熙给我发电子邮件,问了有关学分、出版等的问题。之后在2005年10月份,一名女教师给我看了赵承熙写的(内容吓人的)诗,对此表示了担心。我给赵承熙发了电子邮件,要求与我在研究室见一面。赵承熙回信中问道‘是要跟我大喊吗?’。 赵承熙可能认为自己会(因为所写的诗)受到惩罚。我回答说‘不是那种对学生大吼大叫的人’。10月19日与赵承熙进行了第一次面谈,他戴着黑色墨镜和帽子。他坐在沙发上动都不动,对提问总是过了10—20秒后用很低的声音简单回答。”

-据说有好几次劝他接受精神咨询

“是的。我跟他说没有必要害怕(有关精神疾病的咨询),让他安心。”

事件发生后根据调查,赵承熙曾因为跟踪女学生而接受了精神诊断,其结果表示他需要接受精神治疗,但是没有被实行。罗依教授在书中回忆道:“有一次与赵承熙单独坐在了一起,他的眼神充满了憎恨,甚至让我觉得他想杀了我。我想逃离,但是我不能那么做。问他‘对我有什么生气的地方吗’,他摇了头。”

―认为赵承熙的移民身份对这件事有什么影响?

“我也是在1985年从英国移民到了美国。跟赵承熙说在他乡适应其它文化的艰难性和想念故乡的话题时,他也同意了我的观点,说了‘很孤独’。这属于他做出反应的少数情况之一。”

-最终犯罪动机被确定为是赵承熙的精神疾病,但是韩国国内也有人认为,这是不是因为移民者不适应当地生活或是孤独感而造成的?

“据我所知,赵承熙患有忧郁症和选择性缄默症。据说从3岁开始就出现了症状,也就是说20多年来,他一直活在相对性的沉默当中。如果患有精神疾病的他,认为他人的言行对自己构成了侮辱,就很难对付。即使再小的事情,对一个认为自己被周围排斥的人都会构成很大的伤害。但是我不认为他移民的身份跟枪击事件有直接的联系。历史上学校枪击事件的犯人大部分是白人美国人。偶尔这些人也会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有没有见过赵承熙的父母?

“没有。他们在赵承熙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每周末都会开车9小时来看儿子,每周也都会通电话。我知道他们从中学时期就开始非常努力地想让儿子接受治疗。但是在美国,子女只要过了18岁,就可以自行决定接受治疗与否。”

-因为赵承熙是韩裔美国人,事件发生后韩国社会上也出现了种种担忧。

“他的韩裔身份是偶然的。每个人都知道,国籍或人种背景对某个人的暴力型起到作用是没有道理的。”

-您将如果治愈您所受到的精神创伤?

“很多人分担了我的悲痛、给予了鼓励,这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韩国人跟我们分担了悲痛,韩国人表现出的伟大的同情心,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书中您大胆地批判了学校当局的不适当应对。

“这是因为我们担心如果不能在那件事情上取得教训,类似的攻击还会发生。对有问题的学生,首先要了解是不是需要帮助,然后迅速有效地介入是非常重要的。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们不会从道德的观点想自己的行为。因此早期给予帮助是最迫切的事情。”

对“会不会引起校方不满”的提问,他笑着回答说:“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情况。但是同事教授、学生们给予了很多支持。”



李基洪 sechep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