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点评]GDP代替幸福指数

Posted September. 16, 2009 04:58   

한국어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德•伊斯特林提出的国民收入与幸福指数的关系研究极为有名。从1946年开始,他对30多个国家的国民幸福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家的经济实力无关,在某一时间段内,所有国家的国民的收入水平与个人幸福指数会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值得关注的是,在超出某种时间范围时,就算收入增长,幸福指数也不会提高。这就是“伊斯特林的悖论”。

▷此外,还有许多幸福悖论。如果幸福指数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美国与日本的国民应当比古巴或者孟加拉国国国民更加幸福,但结果并非如此。从1971年至1991年的20年内,美国的国民收入上涨了83%,但表示幸福的国民比率却下降了。英国新经济基金会(NEF)与莱斯特大学进行的国民幸福指数调查也比较有名。2007年公布的调查结果中,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是瓦努阿图与丹麦,而瓦努阿图是太平洋地区最为贫穷的国家。

▷前美国参议员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在生前表示:“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测定除生存价值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数据”。他的发言也表现了收入指标的局限。最为常用的经济活动评价数据GDP近期常因无法正确反映环境恶化等外部效果与生活质量而受到指责,但目前世界上并没有能代替GDP的更为准确的经济指标,可见计算出个人的幸福程度并非易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与阿玛蒂亚•森教授向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奇提出了包含幸福、健康等指标的新经济指标建议议案。制作新经济指标是萨科奇总统的总选公约。新的指标由GDP计算方式的变更、新幸福测定法及环境和金融安全性等三个部分组成。萨科奇下周将在匹兹堡举行的G20峰会中提出该方案。韩国的GDP处于世界第13位,但根据NEF与莱斯特大学于2007年发表的国民幸福指数调查结果,韩国国民的幸福指数排名无法列入前100位。不知根据斯蒂格利茨与森提出的方案计算的韩国国民的幸福指数会有何变化。

评论员:郑星姬 shchu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