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点评] 被动摇的印度种姓制度

Posted December. 23, 2011 07:19   

한국어

关于印度的特殊身份制度-“种姓”(caste,或译为卡斯特)制度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占优势的是随着公元前13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征服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和维达人而出现的说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地分成了有婆罗门祭司和刹帝利贵族组成的统治阶层和由吠舍(农民,商人)和首陀罗(奴役,手工业者)组成的被统治阶层。除此以外,被称为达利特的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占据了金字塔式的身份结构的最底层。

根据传统的“种姓”观,身份高的人认为只要接触低阶层的人就变为不洁,并且属于不同阶级的男女也被禁止结婚。种姓制度虽然在提高印度社会的稳定性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起了阻碍爱国心和停滞社会的负面影响。随着1947年印度独立,在法律上废除了差别性的身份制度,但已成为社会惯例并渗透在人的意识里的差别观念很难被消除。

在法国巴黎发行的英文版“国际先驱论坛报”曾报道,统治印度长达3000多年的“种姓”制度,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在逐渐地被抛弃。印度在独立之后选择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且以1991年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转换为转折点,给经济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还有,包括贱民在内的低阶层人群中涌现了不少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因此这种特殊的身份制度开始被动摇。虽然种姓制度的遗产和偏见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可以看成是有意义的变迁。

的确,经济变化是决定社会意识的重要因素。朝鲜王朝时期,号称我们社会制度的“班常”制度也是经过日本统治时期和建国60多年的发展过程之后被推翻的。战争,土地改革及经济增长是相互关联的。被称为“大象”的印度,与巨龙中国逐步地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角,备受瞩目。如果印度消除种姓制度,变为以能力为主的社会,会给经济带来飞跃性的发展。

评论员 权纯活 shkwo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