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但是,如果同床异梦的朋友有好几个的话,故事的结局就会不同。就像是三个好朋友一起出门旅行,其中也会有一个被相对疏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中国大陆的局势也是如此。在这里,关系暧昧的朋友们就是二战期间始终与共同的敌人作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
本书具体地跟踪描述了日帝败迹已显的1945年,美国必须与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苏联政府进行复杂的博弈的举动。中国史专业毕业、曾在中国担任特派记者的书作者声称,1945年美中苏三国的举动,成为其后数十年间美中矛盾的根苗。
二战结束后美国刮起的麦卡锡主义狂风,使得意识形态派在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中得了势。这种情况下,追求实利的、均衡的对华政策处于很难立足的境地。最为生动的例子,就是美国驻华大使帕特里克•赫尔利和他手下外交官们的矛盾。得到罗斯福总统强力支持的赫尔利,是对中国共产党充满猜忌的人物。相反,被派往驻华大使馆的国务院所属外交官们,是与精通中国话、并与共产党人士经常接触的中国通们。他们主张,如想迅速击败日本,就必须向得到中国人民支持的共产党提供军事物资,与赫尔利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最终,在赫尔利的强烈牵制下,他们被迫全部离开中国,中国对美国的猜疑也加大了。
但是,作者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对国务院鸽派对时局的看法也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作者认为他们对毛泽东和共产党带有幻想。作者在书中指出:“中国通外交专家们虽然知道共产党要求国民党尊重公民权,但与此同时,他们并不知道共产党也同样在镇压反对派。”
那么,如果这一时期美国彻底封锁中国共产党,加大对国民党的支援,能不能阻止中国的共产化呢?作者认为,只要陶醉于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毛泽东留在权力的宝座上,美国的努力最终仍会成为一场泡影。作者分析认为,尤其是1945年应美国的请求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满洲,成为毛泽东与斯大林联合的决定性契机。
金相云 记者 sukim@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