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儿痴”。深夜,在女儿学校前面,一边等待女儿结束晚自习出来,一边听着音乐。金民基的《江边》,就是像我这样的女儿痴爸爸所唱的歌。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期,从凌晨开始“新村运动”的歌曲唤醒了我的梦,寒酸的石板屋顶越来越多,相信或者被迫相信只要做就行,当《爱国歌》响起,停下脚步面向国旗背诵誓言……
太阳落山的时候,妈妈们召唤孩子们的高喊声,还有豆腐贩子叮铃铛鎯的铃声,广播连续剧和新闻的声音,村子里一片喧闹。爸爸开始唱起《江边》。“红红的太阳挂在西山上,坐在江边休息,熟悉的面孔一个个回家。风在暗去,星星们跳舞,去对面工厂的顺妮为什么还不回来呢?”
蹲在江堤上等待女儿的爸爸非常担心。因为直到现在,还看不见连学也没能上、为了养家糊口而工作到深夜的十几岁女儿的身影。因为这是一个可怕的世道。铁桥上火车开过,江面上映照的灯光,小小的渡船也像爸爸的心一样晃荡。星光也不安地晃动着。那时候,从江对面遥远的芦苇丛中,我看到了疲惫不堪的顺妮的脸庞。
同时也看到了我那善良漂亮的女儿的样子,她正背着沉重的书包一步一拖地走出校门。觉得又可怜又开心,我拍着她的肩膀,想帮她拎书包,却突然发起火来,让我放着。问她想吃点什么,也不知道她嘴里在咕哝什么。因为疲劳,青少年的特征——自我中心性变得更加强大。青少年无法区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世界和普遍的世界,往往根据自己的状态改变世界的标准。
孩子通常不这么无礼。因为是考试期间很辛苦,所以爸爸对待自己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就改变了应该遵守的规则,自己认为自己很明白。事实上,像这种橡皮筋似的自我中心规则的变化,在大人之间也很常见。疲惫的时候,就会变成孩子……
无意之中被孩子顶撞了一下,我一时有点慌张,然后又恢复亲切的表情,默默地等着孩子说话。对于变得不稳定的孩子来说,她需要的是①不是教训她,而是予以保护、给她安全感的对象;②以不予判断的态度,对自己的状态和想法产生好奇心的对象;③理解自己的状态和想法、产生共鸣的对象;④请求帮助的时候,直接给予帮助并进行讨论的对象。果不其然,稍过一会儿,孩子就嘟囔着,开始吐露自己发火的原因。
父母和孩维持包容而温暖的关系,认为自己得到认可和喜爱的青少年,自我中心往往较低。相反,自认为受到过分的管制和拘束的孩子,则有着较强的自我为中心。当然是委曲的。即使不在工厂工作,16岁的子女们也很辛苦,父母也很是担心。但是,父母们比起教导来,如果努力去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可,孩子们就会努力成为令父母自豪的子女。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发展,并相信自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人。
我有点好奇。顺妮也会对爸爸发脾气吗? 偶尔也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