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战争的痛苦-贪欲的伤口,我们的心中依然隐隐作痛

战争的痛苦-贪欲的伤口,我们的心中依然隐隐作痛

Posted January. 24, 2019 07:39   

Updated January. 24, 2019 07:39

한국어

“是沙漠中的绿洲,还是民主的乌托邦?在深远的北满乌云,一座我们无法想象的理想同胞村落建成,现在65号390多名同胞正沉浸在时断时续的美梦中,窥视着美好的未来。......据了解,正在徘徊的内外可怜的同胞们都希望来此一起生活。”(《东亚日报》1933年10月10日刊第5版)

 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时期,本报称其为‘同胞的手等待着的无限制的适农地(适合种庄稼的土地)’,奖励迁居的北满州独立运动基地“倍达村”的准确位置和现在的样子首次被披露。 村子建立已经100多年了。

 独立纪念馆独立运动史研究所23日表示,作为学术调查团,自光复后首次于去年9月访问倍达村并进行了调查。 进行现场调查的独立运动研究所首席研究委员朴敏英(音)表示:“倍达村是李相卨(1870~1917年)和曹成焕(1875~1948年)等人为了开展独立运动而建立的韩人村。该村坐落于距离哈尔滨东北方700公里外的中-俄国境黑龙江边的偏僻之处,与其重要性相比,是不太受关注的代表性独立运动根据地”

 据朴研究委员介绍,倍达村是与北间岛龙井和西间岛三源浦、北满洲密山等并肩的独立运动基地。 这里也是满洲、沿海州韩人村中最北边的村庄。现行政区域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乌云镇一带。

 倍达村自建设以来先后搬迁过两次。据本报当时报道,100余户同胞于1916年3月移居到乌拉干,开始开垦荒地,建立学校。1920年大韩独立军总裁代理金赫在1921年给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国务总理申圭植的信中写道,“有两百多户韩人农户人家,成立了士官学校,毕业士官有200多人。。”

 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活跃在沿海州的独立军团血诚团(全称大韩爱国青年血诚团)的根据地。血诚团团长金国楚于1920年11月28日将所在地命名为“乌云县倍达屯”。遗憾的是,这个当时村庄今天的位置在这次调查中没有得到证实。

 倍达村于1921年1月遭到马贼群袭击后迁至乌云县,并重新建设。1922年,在倍达村呆了近一年的李雨锡说:“马贼有200多人,我们学生只有30人,但和马贼战斗了10多天。”朴研究委员介绍当地风景说:“位置是今天乌云镇下属旧城村西侧1公里的外围。现在只留下了中国人墓地,韩国人生活过的痕迹十分惨淡,什么都没有留下。”

 1928年夏天,倍达村在黑龙江泛滥的大洪水中失去房屋和田地后,再次迁往“乌云驿东南(今乌云镇东南街市郊区)。本报讯“不光如此,1931年9月18日的事变让他们再次陷入死亡边缘”,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满洲事变让同胞陷入危险之中。1933年,本报介绍的倍达村就是这里。 诗歌家曾在倍达村生活过的旅中同胞刘玉子(77岁)在研究所的调查中说,“原来这里是有着80多户韩人农户的村子,但光复后逐渐分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部离开,之后中国人住进了这里。”

 朴研究委员解释说:“临时政府报纸《独立新闻》还报道了倍达村建立韩人学校的消息。在倍达村出现的实业会、农民会等也是独立运动的捷径。”


趙鍾燁 jjj@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