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SF成为现实,如果人工大脑拥有“意识”?

SF成为现实,如果人工大脑拥有“意识”?

Posted April. 26, 2019 07:56   

Updated April. 26, 2019 07:56

한국어

“利用干细胞制造出了由数百万个脑细胞组成的迷你大脑。如果这个大脑对光等刺激有反应、或者拥有‘意识’,会怎么样?如果以治疗为目的,从患者身上将整个大脑或部分组织剥离出身体外,那么该脑组织的所有权归谁呢?如果把大脑移植到其他动物身上生长,那么这个存在是人还是动物呢?”

这是去年4月17名美国生命科学者和法学家在国际学术杂志《自然》上发表的立场文章内容的一部分。当时学者们提出了人类今后或将面临的情况,“在人脑克隆逐渐成为现实的情况下,预计会出现难以回答的问题。”其中还有“如果能够恢复受损的脑机能,那么20世纪60年代以后事实上成为死亡标准的‘脑死亡’真的有意义吗?”的提问。也就是说,死亡定义本身可能会发生变化。

当时还是假设,但这个问题变成了现实。本月18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小组介绍说,从死亡4小时的32头猪中分离出大脑后,循环特殊溶液,成功地使脑组织存活了6个小时。

大脑维持了正常形体,脑免疫细胞起到了功能,连接脑细胞和脑细胞的接合部突触(神经键)也发生了神经信号。但是研究组表示“只是部分脑细胞活跃起来而已,并不是大脑本身的机能复活,没有意识等高层次的大脑活动”,警惕过度赋予其意义。

随着大脑研究的增加,需要伦理判断的事例也逐渐增加。本月25日,美国研究组在大脑内植入测定设备,读取与发声有关的神经信号后,成功进行了合成话(语音)的实验。虽然有期待认为,这将有助于语言障碍患者,但部分科学家担心这有可能被恶意利用为偷偷读懂他人心灵的“读心术”。

此次猪实验也留下了伦理争议。脑细胞的“复活”导致大脑的复活,使死亡界限变得模糊的可能性,由此引起的判定死亡标准的变更导致器官捐赠和移植萎缩的忧虑等,提出了以前从未想到的主题。《自然》杂志18日同时刊登了研究结果和脑伦理学者的评论,22日也以问答形式聚焦争议,引导这一领域的讨论。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美国从2002年开始,韩国从2017年开始成立了脑神经伦理研究会,对主要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江原大学医学院教授柳永俊(音)表示:“不能用现有的伦理框架来解释的事例正在增加。涉及到了脑类器官(organoid,迷你人工器官)、通过大脑影像的心灵读取、让四肢麻痹患者行走的技术、大脑移植等重要的伦理争议焦点。”

神经伦理学者们主张,大脑领域的争论焦点彼此紧密相连,因此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柳教授说:“想要身体的人工智能(AI)的出现和通过人工子宫分娩、克隆人类、储存记忆、身体替代等全都复杂地相互交织。考虑到这些因素,应该根据技术的发展进行伦理讨论。”


尹申英=东亚科学记者 ashill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