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用千里眼看到的细小颗粒物的真面目

Posted March. 28, 2020 07:57   

Updated March. 28, 2020 07:57

한국어

  1854年,英国伦敦因不明原因的疾病死亡了无数人。当时人们相信空气是传染病的原因的“器官说(Miasma Theory)”。将污染的空气描述成恶灵的当时图景,体现了人们对传染病病因的认识。但是切断与患者的空气接触的传染病解决方案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

 当整个城市因传染病陷入绝望时,当时还是医生的约翰·斯诺站了出来。他在地图上标注了感染传染病的患者,发现他们以饮用水源为中心分布。由于当时的技术无法确认霍乱病菌,因此这种努力接近于盲目和徒劳的行为。但是他没有放弃抓住的头绪。反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到患传染病的病人家中,确认是否喝了可疑的饮用水源的水,随着地图上的标识越加增加,他确信饮用水源与传染病的关系就越大。

 这就是“病因论(Etiology)”,即通过水而不是空气也可能会发生传染病。该事件被认为是现代医学的诞生,其背景是数据。生活在数据洪水中、体验着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的我们,从亲自用脚跑路来收集数据、动手标记的约翰·斯诺身上,甚至感觉到了异样。但是斯诺的解决法虽然当时存在技术限制,但是将确认传染病患者是否摄取饮用水得到的数据标记在地图上,将其数据化后得出的结果。

 最近在我国也有比肩斯诺努力的新闻。正是依靠自主技术研制的环境与海洋观测卫星“千里眼2B”号成功进入静止轨道。上个月19日在南美的法属圭亚那宇宙中心发射的“千里眼2B”号经过20多天的飞行,本月6日进入了目标静止轨道,停留在高度35786公里、东经128.25度上。由于静止轨道卫星经常能够观测到地球上的同一地点,因此它可以连续收集大气的流向或气象状态,对监测和预测天气变化有用。

 以查明细小颗粒物原因为使命发射的“千里眼2B”号上,搭载了利用“超分光视频”技术的超精密光学观测设备,对物体对光线的反应波长信息进行了细分。通过这一方法,每天可以测量8次导致细小颗粒物的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等20种大气污染物质的浓度。这为查明细小颗粒物问题的真面目奠定了基础。

 正如多数专家所说,国内和国外原因都存在的细小颗粒物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可以掌握能够查明国外细小颗粒物原因的数据,所以现在应该进一步掌握国民实际呼吸位置的数据,向国民提供各地区准确的细小颗粒物信息和详细预报。希望“千里眼2B”号的发射不仅能查明细小颗粒物的成因,还能成为国内细小颗粒物预报发展和应对的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