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素材就已经很悲伤了,但是有了解内幕就会更加悲伤的艺术品。雕刻家权镇圭的乾漆(干漆)作品《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就是如此。该作品形象地描写了33岁的耶稣因受到十字架刑而殉难的形象。但是雕刻家在麻布上进行干漆涂抹作业,塑造耶稣的形象,使悲伤加倍。麻布粗糙的质感似乎反映了挂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感受到的痛苦和苦恼。
《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是受教会委托制作的作品。但是教会似乎想要那种看起来更加干练的模样。耶稣在痛苦中扭曲,忧郁,多少有些平凡,他们并不满意。他们看到比起神圣,平凡的人性更突出的样子,表示不会拿走。难道我们就不一样吗?对于外表的执着,我们也是如此。虽然现在他被评价为伟大的近代作家,但如果我们当时也在场,也许也会像教会那样冷落他的作品。当代的评论家也是如此。
因作品受到冷遇而受伤的雕刻家从作品中摘下十字架,挂在了自己的工作室。它一直挂在那里直到他三年后去世。这就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作品中没有十字架的原因。但是十字架的缺失反而唤起了人们对十字架的关注。因为看不见,所以会更加思考。
作家制作该作品是在结束自己人生3年前的1970年,48岁的时候。他试图通过干漆再现耶稣最后的模样。他想表现耶稣因痛苦而扭曲、变得粗糙的样子。人们一直回避看起来与优雅相去甚远的样子,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才开始关注。但是,没有十字架的《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却格外张开长臂,一直等待着。就像要拥抱像今天这样痛苦和悲伤中的我们一样。文学评论家、全北大学客座教授王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