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要的不是共鸣的深度,而是半径。目前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距离寸步难行。”
2022年现在的社交媒体世界乍一看充满了共鸣。帖子中“点赞”很多,与很多人建立了关系。但这真的能证明彼此有同感吗?
进化生物学家、嘉泉大学创业大学客座教授张大益(51岁)认为“我们只是产生了共鸣的错觉而已”。上月28日出版《共鸣的半径》(海洋出版社)的张教授3日接受《东亚日报》的电话采访时主张:“当今时代,我们只是在部落社会中通过血缘结成的最原始形态的共鸣”,“现在加速的厌恶和分裂也是因为集团的过度共鸣。”
“随着网络社区的建立而产生的‘数码部族化’现象反而让我们社会的共鸣能力倒退。在女性和男性、进步和保守分裂的自己的空间里,只想要守护自己所属的部落的原始本能萌芽了。(仅在部族内部)相互深有同感,所以这种同感大量创造着厌恶和歧视。”
在韩国,唯独数码部族化导致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吗?张教授指出,世界上罕见的“入学考试地狱”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他指出,“韩国的入学考试制度是,与坐在同一教室的身边的朋友不断竞争,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成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们的脑海中,只有回避他人的痛苦才能成功的认识深深扎根。”
要想纠正歪曲的共鸣,应该怎么做呢?张教授认为解决方法也是教育。他强调:“人类的共鸣能力根据在什么样的社会出生、成长、处于什么样的文化和制度,可以充分扩张。”加拿大教育革新家玛丽•戈登(73岁)创立的项目“共鸣之根”就是代表性的事例。通过霸凌、即兴情景剧、游戏等方式,感受对方的感情。据悉,2010年在苏格兰实施该项目后,得到了校园暴力大幅减少的效果。
“韩国也急需这样的教育。在现行的正规课程中,虽然如此强调要培养数理和外语实力,但却没能培养出真正理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他人的悲伤和痛苦的能力。如果韩国社会不想制造怪物,就应该立即进行共鸣能力教育。”
李素妍记者 always99@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