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三国遗事》的高丽时代的僧侣一然,虽然大部分的人生都与母亲分开生活,但却是孝子。也许正因如此,他在《三国遗事》的最后安排了父母和子女的故事。金富植的《三国史记》中出现的那个故事经他之手后更加感动。
有一个女儿叫知恩。她的父亲早逝,陪着失明的母亲生活。因为太穷,就靠讨饭养活母亲。但是因为是严重的灾年,连这个(讨饭)也做不了。于是她卖身到某户有钱人家,当奴仆给妈妈买饭。过几天妈妈说。“以前吃粗茶淡饭心里很舒服,但最近吃好米饭也像扎肠子一样心里不舒服,这是怎么回事呢?”女儿如实说出来后,母亲痛哭流涕。“你因为我成了仆人,那我还是快点死吧。”母亲和女儿都哭了。
《三国史记》讲述的故事到此为止。但是《三国遗事》中却出现了《三国史记》中没有的部分。“女儿只想着让母亲吃饱饭,却因为没能让母亲安心而感到自责而哭了。”她以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回头却发现给母亲带来了不便。她意识到自己想得不够周全。因此,母亲因自己女儿成为仆人而自责哭泣,女儿则因无法理解母亲在吃糠粃即好吃的饭时,心情更舒畅而自责哭泣。对母亲来说女儿优先,对女儿来说母亲优先。可以说这是比起自己先考虑他人的爱的语法。
《三国遗事》在分享《三国史记》等故事的同时,也更深入地探索伦理性问题。一然将那个故事安排在最后,唤起“爱不是物质,而是心理问题”的常识性、但容易忘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