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在艺术界刮起的AI热潮中“人类艺术”所具有的意义

在艺术界刮起的AI热潮中“人类艺术”所具有的意义

Posted July. 06, 2023 07:46   

Updated July. 06, 2023 07:46

한국어

被称为世界三大古典音乐大赛的“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比赛”每年都会以不同的乐器举行比赛。因此,按照乐器类别,将以4~5年为周期举行比赛。在去年自2017年以后时隔5年举行的大提琴部门比赛中,发生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件。当时是获得第3名的爱沙尼亚籍大提琴演奏家马塞尔•约翰内斯•基茨的第一轮比赛。

将法国作曲家安德烈•乔利贝的《夜想曲》作为第一首歌曲亮相的他在日本钢琴家园田直子的钢琴伴奏下,展示了抒情的大提琴旋律。事件发生在演奏开始6分34秒后。使用电子乐谱而不是纸质乐谱的园田直子的平板电脑突然失灵。没能背下乐谱的园田直子惊慌失措,只用手指不停地敲打平板电脑画面。虽然是大提琴和钢琴的合奏曲,但20秒的钢琴旋律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这一事件被古典音乐迷称为“所有钢琴家的噩梦”。

这一突发事件再次浮出水面,是因为最近在文化界刮起的人工智能(AI)及机器人热潮。国立芭蕾舞团本月1、2日在首尔艺术殿堂CJ土月剧场推出的《物理思维+AI》是人类和AI创作的作品。国立芭蕾舞团首席舞蹈演员出身的李英哲(音)指导委员在ChatGPT上输入关键词,并说“请写出将一个人的人生和AI的诞生交织在一起的简短故事。以此为基础,李委员利用作曲及编舞AI组成了音乐和舞蹈”。上月30日,在国立国乐管弦乐团的演出中,人类(指挥崔秀烈)和机器人(EveR-6)同时担任指挥。机器人单独指挥了2首歌曲。这是令人惊叹的场面。但是一起进行指挥的崔某坦白说:“感受到了机器人指挥者在通过交换视线与团员们沟通等方面无法超越人类。”

让我们回到之前提到的平板电脑电子乐谱的故事吧。在国内演奏会上,演奏者首次使用电子乐谱的是钢琴家孙烈音。2011年12月,他在锦湖韩亚独奏家舞台上在平板电脑上录入贝多芬交响曲《合唱》第四乐章乐谱,自己翻着乐谱演奏,一时成为话题。10多年后的今天,电子乐谱大受欢迎,代替演奏者翻乐谱的人,“Page Turner”的领域逐渐缩小。但是,如果在去年的伊丽莎白女王大赛上,园田直子不是电子乐谱而是与Page Turner合作的话,还会不会出现像“所有钢琴家的噩梦”一样不光彩的修饰语呢。

无论AI等技术多么拥挤,艺术的感动都会发生在人的指尖上。在话剧等舞台艺术中,即使演同样的角色、同样的台词,根据演员是谁,观众感受到的“演技的味道”也会有所不同。学习弗雷迪•默丘里(1946~1991年)声音的AI演唱了金光石(1964~1996年)的《三十岁左右》而成为话题,但未能激发原曲歌手创造的感动。这就是艺术的妙趣所在。机器通过学习跟上人类的感受性是有限的。让人再次思考AI热潮中的“人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