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提到全国最热的城市时,很多人都会想起“大非洲”大邱。但气象厅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48年里,附近中小城市庆尚北道龟尾的酷暑天数比大城市大邱增加得更快。1973年至2020年的48年间,大邱的酷暑日每10年增加2.2天,而龟尾则增加2.7天。
特别是,如果把研究对象的时间分成一半,分为前半期(1973年-1996年)和后半期(1997年-2020年),则差异更加明显。大邱的高温日从前半期24年间的23.6天增加到了后半期24年间的26.6天,相反,前半期的酷暑天数为14.2天的龟尾,后半期的酷暑天数为20.1天,增加了42%。
●相比大城市,中小城市的酷暑天数增加趋势更明显
韩国气象厅和国立气象科学院16日公布了以1973年至2020年8个大城市(人口100万人以上)、8个中小城市(人口30万人以上)、14个非城市(人口10万人左右)等共30处观测资料为基础分析城市化效果对气温上升的影响的结果。据调查,与首尔、釜山、大邱等大城市相比,忠清北道清州或庆尚北道龟尾等中小城市的平均气温更高,酷暑天数也更多。
气象厅的分析结果显示,国内16个城市以10年为单位的酷暑日增加了1.4天,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37度。据分析,特别是过去48年间中小城市的酷暑日不仅比非城市,比大城市也增加得更快。中小城市的酷暑日每10年增加1.8天,与大城市(1.6天)相比,增加趋势更为迅猛。
就距离较近的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进行比较时,中小城市的酷暑日增加趋势也很明显。大邱每10年增加2.2天的酷暑天数,邻近的庆北龟尾则增加了2.7天。清州为1.7天,比大田(1.1天)增加更快;庆尚北道浦项为1.1天,比蔚山(0.5天)增加更快。
不仅是酷暑,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也是中小城市更高。中小城市每10年的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为0.38度,比大城市(0.36度)相对较高。这一结果与“越是大城市,城市中心效果就越热烈”的广为人知的常识不同。
气象厅对这样的结果分析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气温上升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大城市在1990年代以后城市化停滞不前,而中小城市直到最近人口还在增加。”
●人口密度提高导致的“城市化效果”
据研究分析,“城市化效果”对国内城市气温上升产生了约24%-49%的影响。城市化是指特定地区因产业化、工业化等聚集很多人,人口密度增大的现象。据推测,对于气温上升,城市化带来的效果是中小城市占29%-50%,与大城市(22%-47%)相比更大。
气象厅表示:“如果把总人口视为100,那么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口比率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高点约52%,此后一直持续减少或处于停滞状态。相反,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人口比率持续增加,最近达到了31%的最高点。”研究结果还说明,城市和非城市之间气温偏差的增加趋势在48年中,前24年(1973年-1996年)在大城市较大,后24年(1997年-2020年)中小城市更大。可以说,酷暑从大城市传递到了中小城市。
此外,京畿道杨平、忠清北道堤川、庆尚南道统营等14个人口在10万左右的非城市平均气温在过去48年间每10年上升0.23度,酷暑日每10年增加1.1天,与城市相比,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和酷暑日增加趋势都比较弱。
金艺允记者 yeah@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