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员和学生们在松岘洞旧校舍举行告别仪式后,高举校旗和‘普成专门学校’的招牌,列队前往新校舍。”
这是1934年9月29日刊登在《东亚日报》上的部分报道。描写了90年前高丽大学的前身普成专门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们搬迁到安岩洞的新校舍(现高丽大学本馆)的情景。当时仁村金性洙先生(1891~1955年)为了向世人展示我们民族的民立大学,于1932年收购了普成专门学校。委托建筑师朴东镇(1899~1981年)于1934年竣工了安岩洞新校舍(现高丽大学本馆)。
“1934年高丽大学安岩洞时代的开幕是20世纪20年代受挫的民立大学设立梦想在仁村先生的带领下重见天日的历史性事件。”高丽大学近代教育研究所所长韩勇镇(音)19日通过电话表示。最近,为纪念高丽大学迁至安岩洞90周年,近代教育研究所还举行了主题为“安岩90周年:20世纪20~30年代的普成专门学校”的学术大会。
普成专门学校始于1905年担任负责大韩帝国皇室预算的内藏院卿的李容翊建立的皇家学校。此后,李容翊为躲避日本帝国主义的镇压,流亡俄罗斯死亡后,学校经过李容翊的孙子李钟浩,转交给了三一运动民族代表、天道教教主孙秉熙。此后,仁村巡视欧美各国的大学,整理民立大学构想,于1932年收购了普成专门学校,在安岩洞一带设立了新校园。
高丽大学校园建筑中最早建造的主楼(本馆)与当时常见的日本木制建筑不同,使用了花岗岩。韩所长表示:“正如建筑师朴东镇所说,考虑到与日本木制建筑的柔弱性形成对比的花岗岩的坚韧面貌,可以认为这表明了民族独立的坚定意志。”特别是美国杜克大学的布局和建筑样式对主楼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丽大学本馆与1937年竣工的旧中央图书馆一起,建筑价值得到认可,1981年被指定为史迹。
1938年,在主楼和正门之间还建成了400米跑道和能容纳3万多人的看台。这是以1936年孙基祯选手获得马拉松金牌的柏林奥运会主体育场为原型,是东方规模最大的体育场。韩所长表示:“因为大运动场的存在,大学不仅可以具备知性,还可以兼备野性”,“回顾如今高丽大学校园根源的过去,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获得创新的原动力。”
史智媛记者 4g1@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