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數量經濟史再次瞭解的朝鮮後期》李榮薰著,共409頁,單價:2萬韓元,漢城大學出版社出版。
以“民族主義實證史學”爲依據的韓國史學界正在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提出“民族主義純屬虛構”的口號的西洋史學界索性以“國史解體論”正面發起了挑戰。漢文學界和社會史學界則挖起微觀歷史的戰壕,並動搖以政治和思想爲中心的宏觀歷史的根基。此外,經濟史學界以作爲推翻韓國史學界和在野史學界的主張的實證方法論的更具說服力的“數量經濟史”施加壓力。
《通過數量經濟史再次瞭解的朝鮮後期》一書就是經濟史學界瞄準民族主義史學界的炮轟。民族主義史學界爲反駁日本帝國主義的“朝鮮社會特徵論”提出了在朝鮮後期資本主義已經在內部開始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論”。對此,1987年以漢城大學教授安秉稷和成均館大學教授李大根爲中心成立的落星台經濟研究所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殖民地近代化論”,即“韓國是從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時期開始正式進入近代化的”。
該書是漢城大學教授李榮薰等落星台經濟研究所第二代人進行的新的實證研究的第一個結果。他們得到韓國學術振興基金的支援,從2002年8月開始已經對“韓國的長期經濟統計”研究了3年。該書收集了其中提取並分析了1650~1910年的人口、薪水、租金、物價、利率、經濟增長率統計的9篇研究論文。
該書分析了兩班家的族譜和米價以及利率記錄、出現在各種法則上的薪水記錄以及族契和洞契的租金記錄,分析結論是,朝鮮後期的經濟從18世紀開始經歷穩定期和發展期,到19世紀陷入了危機。
曾經呈現出增加趨勢的人口,因死亡率的增加開始減少,與此同時大米價格等物價暴漲,但是實際薪水卻開始下降。由於18世紀曾扶持經濟增長的中國與日本之間的中繼貿易的減少,中央政府的白銀持有量從1742年的100萬兩到1782年減少到了43萬兩。另外,由於不允許砍伐海岸的木材,內陸地區的山林開始荒廢,而這一情況導致了水田單位産量的減少和農村市場的減少。最終導致每年達1000多萬石的換穀制解體。也就是說,“與其說朝鮮王朝的滅亡是因爲受到一些外在強勢的影響,倒不如說是因爲國力空虛到上述程度,導致自行解體。”
該書還指出了朝鮮經濟的反資本主義性質。從19世紀末開始,大米、紡織品等商品替代貨幣,而且年利率高達30%~40%,這充分說明了資本積累的困難程度。此外,被稱爲“募軍”的貧窮的非熟練工人的薪水高於被稱爲“匠人”的熟練工人的薪水的情況和18世紀中葉,每年達1000萬石的換谷制也充分展現了非市場性道德經濟的牢固的從屬性。
但是統計並不能說明一切。數不清的民亂已經證明了19世紀的朝鮮經濟已達極限。另外,經濟危機並不意味著能夠克服危機的內在動力已經枯竭。英國也在工業化初期經歷了農村經濟的崩潰和嚴重的薪水下降,日本經濟也在開放港口前後曾經面臨農業生産能力的減少和物價暴漲的情況。從這一點看,期待韓國史學界的再一次不同的應戰。
權宰賢 confetti@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