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陷入“技術萬能”沼澤

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陷入“技術萬能”沼澤

Posted June. 02, 2006 04:27   

한국어

進軍中國的日本電子企業也未能倖免苦戰的命運。

去年,在數碼相機和電視機上接連被發現缺陷,在信賴度上出現裂痕,並且筆記本電腦、手機等主要資訊技術(IT)産品在中國市場內的佔有率也在明顯減少。

一直爲佔有率的下滑苦惱不已的東芝和三菱在去年決定乾脆停止手機事業,自動“退出”中國市場。

經濟專家此前一直將日本企業的“脫離中國現象”解釋成“中國風險”。據分析,因人民幣升值、人工費上升等經營條件的惡化,日本企業正在關注印度和越南等代替市場。

但是最近還出現了不同的診斷。即,日本企業脫離中國是因爲陷入“技術萬能”的沼澤,在適應當地上失敗所致。這也是韓國企業需要借鑒的關鍵問題。

○ 進軍到衆多不利因素加身的中國市場的日本企業

1日,KOTRA(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表示,在中國的進口市場上,日本産品所佔據比率從1998年的20.2%,減少到今年4月末(累積標準)的14.6%。而同期韓國産品的比重從10.7%增加到了11.5%,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尤其是在兩國電器電子産品的出口業績上,1998年韓國只有日本的30%,但是進入今年以後是98.6%,幾乎沒有差距。

中國消費者抵制日本産品,隨著去年唯獨在日本企業身上增加不利因素,變得更加嚴重。

日本的代表性家電企業——索尼去年11月在數碼相機上接連被發現缺陷,經歷了被中國政府判定爲銷售不合格品的恥辱,而且在電視機和攝像機上也發生了問題。

另外,隨著三菱等日本的主要家電企業在平面彩色電視機上,獲取了達到中國同行企業的100倍的暴利一事傳出之後,中國消費者對日本産品的不信任達到了極致。

○ 日本的失敗是反面教材

就在中國市場上重復出現的日本企業的失敗原因,日本企業內外出現了不少“唯我獨尊式的營銷是問題所在”的呼聲。

日本早在80年代就將眼光投向了中國,搶佔了比韓國等競爭國家有利的高地,但是現在依然不能避免苦戰,這是因爲在當地化戰略上的失敗所致。

跨國廣告公司“Ogilvy & Mather(奧美)”的亞洲太平洋地區總裁邁爾斯·楊表示:“日本企業在中國開展事業,卻依然固執堅持延用在總公司樹立的營銷戰略。”並指出:“不考慮中國消費者的傾向的營銷戰略,從一開始失敗的概率就非常高。”

沒能給中國當地人積累親密感的情況下,只想靠尖端技術來決勝負的“技術萬能主義”也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之一。

日本企業爲了價格競爭力將生産設施轉往中國的同時,由於擔憂技術泄露,將總公司職員的派遣時間限定爲3年。

由於要在短時間內提升業績,主要重視的不是企業的社會責任等與中國當地間的長期紐帶關係,而是僅憑藉技術優勢,主要致力於獲取短期的利潤上。

KOTRA上海貿易館的次長朴漢鎮表示:“在日本企業內部,正在出現‘陷入技術萬能中,沒能適應當地化’的自省呼聲。”並強調說:“韓國企業也應該警戒日本的經驗。”

三星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具本寬(音)忠告說:“在中國,韓國企業的形象領先於日本企業,但仍需擴大當地法人的決議權等,需要在當地化方面傾注努力。”



金昌源 郭珉英 changkim@donga.com havefun@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