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韓國不提北韓只顧聲討日本

Posted July. 13, 2006 03:00   

한국어

韓國政府應對北韓導彈事態的方法顯示出2006年韓國外交的特徵。導彈危機局面的焦點被模糊,韓美日合作格局則完全消失。

對這種現象,有人指出,韓國不顧貫通地球村主流國家的思考體系,只執著於“我們自己的方式”。讓人聯想到翰林大學漢林科學院院長金容九指出的“奧地思考”。金容九曾指出:“如果不能克服奧地思考,在應該強調國益的外交政策上,會使自主之類意識形態佔先,有可能會回歸到中世紀外交。”

▽錯誤形成的戰線=青瓦台11日對於日本高位官員的進行的先發地進攻必要性發言大動肝火,韓國媒體則對此進行了集中報道。對此,華盛頓外交家的反應並不算親切。“本質是北韓導彈引發的危機狀況,但戰線卻錯誤地轉到了附帶提出的發言上。”這讓人聯想到雖然指的是月亮,但卻不看月亮(本質)看手指(外觀)的典故。

《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11日異口同聲地報道了韓國年輕一代的安全麻痹症。其中有“就越位判定問題,給國際足球聯盟(FIFA)網站發送了多達420萬件的充滿憤怒的電子郵件,但是卻沒有聽到韓國人對北韓導彈問題的反應”的內容。

▽表明立場過急=也有人很多人指出,對於日本主導的聯合國安全保障理事會對北決議案,韓國表明否定性立場也“多少快了點”。在時間上,剛好是在中國發表排斥感之後,因此很多人擔憂會被人誤解是將中國當作盾牌來表明意向。在紐約聯合國上,還有人呼籲“如果在安理會強行進行表決,中國代替否決權選擇棄權,那韓國的立場只會變得非常艱難”。

像這樣匆忙表明意向的做法並不僅僅是這兩天的事情。就北韓的僞造美元紙幣,在正式會見場所表示:“並不會因爲有一方(美國)主張,(北韓製造及流通僞造紙幣)就能成爲事實。”還曾有過在大浦洞2號的發射臨近的時候,表示:“有可能(不是導彈)是人工衛星。”結果顔面掃地的事情。

把像這樣未成熟的見解表明換成傾向于“韓美間沒有意見”方向的立場表明的情況發生了很多次。其結果是導致“不適當的意向表明-美國的抗議-韓國調整表達水位-事案的潛伏”的結構成爲了韓美間修辭外交的一個典型。

▽3角合作被打破=韓國的北韓核解法的基礎格局是,以韓美日3國的合作爲基礎,得到中國、俄羅斯的協助。到金大中政府爲止,韓美日對北政策調整監督集團(TCOG)會議一直是意見調整的場所。但是該會議停止舉行已經超過3年。

另一方面,日本對軍事大國化的追求和重新評估日本的戰略價值的美國的“新美日同盟”起到了主要原因之一的作用。但是華盛頓外交消息靈通人士11日表示:“如果說要找出3國合作出現裂縫的原因,只能是韓國政府的積極性不足。”

▽不信任美國=由日本主導的聯合國安理會的對北決議案的處理被推遲,主要的原因在於是否援用“聯合國憲章第7條”。因爲在第7條的第42款和第51條中提及了使用武力可能性。

但是在聯合國舞臺上,對韓國提出了“那麽不援用第7條的決議案是否能夠接受”的提問。就是說,韓國政府給人感覺不信任美國所說的“沒有軍事行動意向”的話。

但是安理會決議案具有在與“無法天地”沒有什麽分別的導彈體制上,制定出具備法律約束力的“限制性法律”。如果大浦洞2號的發射失敗,北韓進行第2次試驗發射的誘惑將很大,而美國和日本帶有的構想是,在那之前將該決議案通過,來預防北韓的冒險。另外,伊拉克戰爭的發生也是在經過16次才通過安理會的對伊拉克決議案次次被漠視而成爲了禍端。

▽“法國也同意”=前任總統外交安保首席秘書官最近曾表示:“請關注法國的決議案。”意思是說,連一直以來在聯合國舞臺上,每件事情都與美國對立的法國也認識到了“宣佈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試驗發射大陸間彈道導彈(ICBM)”所具有的嚴重性。當然也可以將此看作是“法國對於與中東相比,武器交易、産業投資等利害關係較少的北韓,更加尊重美國的意思”。

法國駐聯合國代表讓-馬克-德拉薩布利埃於11日提出了“先通過議長聲明,後討論決議案”的苦肉計。對於每個月都會更換的安理會的7月議長國的法國來說,這是重視安理會的團結的選擇。與法國的《費加洛日報》11日引用高位外交官的話來報道說:“不應該過於急躁,尋找妥協點才是必要的。”這些都是一脈相承。

德拉薩布利埃表示:“只是議長聲明的內容應該比中國此前給安理會衆理事國傳閱的內容強度更大,應該將北韓的導彈發射規定爲‘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