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切利比達凱:錄音的音樂就像被複製的裸照

切利比達凱:錄音的音樂就像被複製的裸照

Posted January. 13, 2007 03:00   

한국어

“聽錄音就像是抱著碧姬·芭鐸的裸照睡覺。”

指揮家塞爾吉烏·切利比達凱(1912~1996年)拒絕將一生的演奏錄製成唱片。他認爲,音樂被機器儲存的瞬間就會變成“被複製的裸照”,而不能成爲有血有肉的身體。無論是音樂還是人生,只有活著的人才能消費,總有一天也會消失。

所以,他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樂團的演奏聲一度成爲“傳說”。直到1996年他去世後,在慕尼黑愛樂樂團專用音樂廳作爲資料錄音的演奏現場專輯(EMI)和與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共同演奏的布魯克納交響曲集(DG)等才與聽衆見面。雖然這是他不願看到的情況,但因爲這些唱片他死後變得更有名。

他在晚年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樂團表現出極端的“緩慢美學”。特別是,像大海一樣波瀾壯闊的布魯克納交響曲的《Adagio》樂章將冥想氣氛和崇高的美麗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常說:“終點就在起點裏。”他深深陶醉於西藏佛教和東方禪學思想。他用這句富含哲理的話解釋了音樂的同時性和刹那性。

在他的兒子塞爾吉烏·遙安製作的影片《切利比達凱的院子》和布魯克納的《F單調彌撒》DVD中有他排練的場面。他喜歡用沙啞的聲音像禪師一樣一問一答。

“你絕不可能在同一天用同樣的方式打招呼。因爲人是活的。音樂是將過去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不斷運動和變化的行爲。盡情享受時時刻刻變化和運動的音樂魔術。”

他說,音樂“不美麗,但它在訴說真相。”在錄音棚反復錄製而成的唱片雖然很美麗,但是假的音樂。他警告說,機器在殺死音樂,機器還可以讓偉大的指揮家消失。

雖然也有人不是百分之百地贊成他的主張,但音樂重放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有必要回憶他的洞察力。從LP到CD、MP3,隨著音樂技術的發展,爲何音樂市場越來越低迷?與聚在沙龍聽鋼琴演奏,在街上駐足聆聽唱劇調的時代相比,今天的音樂有沒有發展?原以爲昂貴的音響發出的聲音最好聽,但有一天在小劇場聽到小學生演奏的鋼琴聲,內心竟然産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共鳴,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切利比達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頂替富特文格勒,爲重建柏林交響樂團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柏林交響樂團作爲富特文格勒的接班人,選擇了經營手段出衆的卡拉揚,而放棄了切利比達凱。卡拉揚發行無數唱片,獲得了名聲和財富。但切利比達凱直到死爲止默默培養慕尼黑愛樂樂團,這使他變得更加神秘。據悉,每當人生面臨困境時,他就想起西藏僧侶昆察(音)說的話。

“你只不過是一個傻瓜!人生不是這樣的,所以重新開始!”



田承勳 raphy@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