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菲利賓童話裡的似織螽比螞蟻更明智”

Posted July. 06, 2012 08:07   

한국어

不管是對人還是國家,一旦有所瞭解的話,與其關係會變得很親密。在國立兒童民俗博物館裡,正在進行‘多文化籃子’課程的正是嫁到韓國的菲律賓女子樸某(39歲,菲利賓),她正在傳授多文化時代的生存秘訣。

‘多文化籃子’課程是通過揭開含有越南,蒙古,菲律賓的衣裳,飲食,交通手段等模型的籃子學習各國文化的過程。通過與韓國文化的比較,提高對不同文化的理解程度。樸某從今年3月份開始,每週三給學生介紹故國菲律賓。

她在菲律賓上大學的時候,遇到了當時作為韓國國際協力團團員去菲律賓的現任丈夫,並且兩人開始了熱戀。2002年,她為了更深地瞭解韓國到延世大學留學,次年結婚。現在是梨花女子大學亞洲女性學中心研究員,並且抽空教孩子。

“遇到陌生的,當然會警惕。當時,我第一次看到辣白菜的時候,覺得有種異味,根本吃不下去。同樣,韓國人也是如果第一次接觸菲律賓文化,只能會覺得很陌生。

她的課程側重點放在說明多種不同文化的產生背景。‘螞蟻和似織螽’寓言是其中一個例子。在韓國螞蟻被評為勤勞的工人,但在菲律賓,認為休息在炎熱天氣中的似織螽更為明智。樸某笑著說,在菲律賓樣這樣炎熱的國家,如果工作得像螞蟻一樣的話,肯定會沒命的。

同樣精通韓國文化的樸某,通過講述兩國文化的相同之處來幫助學員的理解。比如,菲律賓的芭新(音譯)就像韓國的雜菜,巴哈格(音譯)很像韓國的頭巾或圍巾。

聽課前後孩子的變化讓人驚訝。在上課之前,如果讓孩子們寫出提到菲律賓時會想到的詞語,大部分孩子都會寫鳳梨,香蕉,黑膚色,語言進修等詞語。但聽完課之後,會寫出巴哈格(音譯)等詞語。如果瞭解菲律賓文化的話,人們會很自然地接受‘不同’。樸某強調,無知帶來差別。

朴某還建議,韓國的多文化教育也需要修改。“並非有何區別,而要告知為何產生此種差異。還有,別忘了要使用不含偏見的中性詞。”



禹經任 woohaha@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