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是盧武鉉政府執政的第壹年。當年2月韓國與智力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後,韓國農民擔憂這將摧毀國內農業,接連在全國各地舉行了大規模農民示威活動。
為壓制這種反對輿論,政府采取壹系列措施以強調FTA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政府甚至破格出臺了稱為停業補助金的補償政策,用來安撫那些葡萄、桃子、獼猴桃暖棚果農。韓-智FTA預案僅在通過國會就花費了整整壹年的時間。
自韓國的第壹個韓-智FTA年以來,到下個月1號將迎來第10個年頭。對於韓-智FTA,各界頗有積極的評價,稱韓國借此成功步入國際FTA的主要國家之壹(成功實施9件‧協商調解2件)。但是在協商以及通過國會的過程中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社會代價。
國內最大葡萄產地慶尚北道金泉市和忠清北道沃川郡的葡萄果農曾被視為韓-智FTA最大受害者。為探明這些農民的現況,近日東亞日報采訪團前往當地進行了實地探訪。接受采訪的當地果農都表示“當年因為擔心農業被毀也參加了示威活動,但是事實上FTA幾乎沒有帶來任何損害”。國內葡萄果農在單位面積的所得在十年內已經增加了兩倍。
2004~2010年間政府為國內葡萄、桃子、獼猴桃果農支付的停業補助金接近2400億韓元。雖然為此付出了1600億韓元的停業補助金,但是因進口檢疫問題,智力產桃子完全未能進入韓國市場。根據協定韓國果農在5年內被禁止種植同種作物,但是大部分葡萄果農在此協定期限過後都已經開始重新種植了葡萄樹。也就是說韓國政府因錯誤判斷白白支出了巨額的代價。
政府對FTA的預測效果也有偏差。當年政府預計FTA之後韓國與智力的貿易數據將會改善。但是比起消費品的出口率,原材料的進口量的增幅更大,導致赤字的幅度從2003年5億4000萬美元增加到了去年的22億美元。
東亞日報針對韓國開發研究院(KDI)、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KIEP)、現代經濟研究院、LG經濟研究院等9個政府及民間研究機構的95位專家進行了壹次問卷調查。對於韓-智FTA的積極評價,專門們選擇“這是為實施韓美FTA的例行演習”壹項的占據34.8%,選擇“這表示韓國加入了世界自由貿易大趨勢”壹項的占據29.2%。對於否定的壹面,專家們選擇 “經濟效果甚微”壹項的占據42.0%,選擇“發生了巨大的社會矛盾費用”壹項的占據22.9%。
現代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周元表示“利害團體的過分幹預以及錯誤的分析都會導致協商本身往不利的方向發展,對於補救對策的制定也會產生反面的影響。因此在日後進行韓中FTA這種重量級對外協商時,也要時刻銘記韓-智FTA10年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