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8日開幕的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的“已故李健熙會長捐贈一周年紀念展”上,展室裏並排放著雕像“思考的女人”(1992年)和6世紀國寶“一光三尊像”。托著下巴沈思的女人像和閉著雙眼默想的佛像有著奇妙的相通之處。它們一下子越過了1400年的隔閡,印象深刻地記錄著思維的瞬間。牆壁上寫著“無知、畏懼的人不斷思考生活的本質”的字樣。
李健熙收藏品的種類和數量非常龐大,很難用特定時代或文化來捆綁。這就是展覽相關人士們思考收藏家是以何種意圖收集東西方文化遺産的原因。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後拿出的展示關鍵詞是“通”,這表明古文物不斷給現代作家帶來靈感。
最具代表性的是,用將滿月形象化的照明照射的牆面下擺放著18世紀的“白瓷壺(白瓷月壇)”,在其旁邊則展示了金煥基(1913~1974年)畫月亮和月壇的“作品”(1950年代)。博物館展示設計師李賢淑(音)解釋說:“希望觀衆能夠感受到貫通時代和文化的藝術世界。”
朝鮮時代的書架圖(又稱冊架圖•畫書架上的文具和古董的畫)展示室也引人注目。博物館不僅挂畫,還把旁邊的牆面裝飾成書架圖,將陶瓷器等密密麻麻地擺放在此處。18世紀後期開始流行爲宮廷繪畫的書架圖在19世紀擴散到了民畫,給無法購買奢侈古董的平民帶來了一種“代理滿足”。參觀者可以通過牆面展品立體地、生動地欣賞書架圖畫的意義。
李素妍記者 always99@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