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本貿易逆差今年突破了100億美元.14日﹐產業資源部有關人士稱﹕根據現在暫時合計﹐到本月初對日貿易逆差已超過100億美元.這是繼97年後﹐對日逆潮高達三位數的第3年.這樣的對日貿易逆差和10月份為止9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規模差不多.產業資源部預想的一年間對日逆差120億美元也和今年整體貿易順差目標一樣.算是把與其他國家的順差在與日本的貿易中全部抵消.
對日貿易逆差96年為157億美元﹐創歷史最高紀錄﹐然後逐漸減少到97年131億美元﹐98年46億美元.但去年又重新增加到83億美元﹐今年繼續保持急增勢頭.
對日貿易逆差是我國貿易的一個結構性缺陷.自從與日本開展正常貿易的60年代開始﹐40年間我們一年也沒有過在與日本的貿易中出現順差.政府甚至於1986年和1993年兩次為這種情況專門制訂了‘改善對日逆潮5年計劃’﹐可是兩次都沒有什麼成果﹐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當時參與5年計劃立案的產業資源部次官吳盈教開誠佈公地說﹕應有實際成勣才能推動計劃開展﹐但當時政府本身也缺乏足夠自信.吳次長特別以進軍日本市場的困難為例﹐說明日本複雜的流通市場障礙.
可是對日逆潮根本在於關鍵零部件的對日依賴性.對韓國經濟進行嚴厲痛罵的日本經濟評論家OMAE KINCI挑選出的韓日差異的關鍵﹐也是‘零部件產業競爭力’.
國內專家們也說﹐韓國的產業結構越是讓重化學工業和尖端業種走向高級化﹐對日逆潮就越嚴重﹐問題相當嚴峻.從對日依賴性的基礎看﹕因為‘標準’本身就是仿製日本產品的﹐沒有辦法只能用日制產品的情況很多.
在這種意義下﹐對日逆潮完全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脆弱性.即缺乏能生產有用零部件的技術力﹐偏重以組裝產業為主的主業要種﹐正導致了對日逆潮.因此一些人指出﹐特別要提高零部件產業的技術力﹐調整產業結構.才有可能改善對日逆潮.LG經濟研究院責任研究員吳貞勛稱﹕我們只有認識到﹐對日逆潮是靠短期的對策無法解決的﹐而是我國經濟的長期課題﹐才能找到解決方案.
李明宰 mjlee@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