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古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在城市最好的地方有教堂,而教堂的前面必定會有寬闊的廣場。從這一點我們可以對歐洲人的一種特殊文化管窺一斑。如同“獻給神的空間”——教堂位於市中心一樣,宗教在歐洲人的生活中佔據的位置也是不可替代的。教堂前的廣場是市民們結束禮拜後聚在一起聊天、發表意見的交流場所。同時,廣場被廣泛用於政治活動、慶典、娛樂等各種活動。這樣,從城市結構上就留給大衆一個隨意溝通空間的歐洲,民主主義的發達是常理之中的事。
一提起外國城市,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中就自然而然地包括廣場。提起羅馬就會想起聖彼得教堂前廣場和西班牙廣場;提起倫敦就會想起特拉法爾加廣場;提起紐約則想起時代廣場。雖說是枯燥乏味的都市生活,但這些廣場總是充滿活力。所以不是有句話說,廣場是聯繫都市和人的紐帶嗎。與這些相比,漢城沒有值得一提的廣場,儘管有汝矣島廣場,但其位置不像外國在市中心,因此缺乏大衆性和代表性,而此廣場也已變成了公園。
漢城是朝鮮初期依據城市建設規劃建設起來的。在當時的城市建設規劃中根本沒有建廣場的設想。當時的水平只限于確定王宮和宗廟的位置後,在其餘地方大致安排居住區和商業區。由於是在絕對君主的時代建成的城市,所以建市民廣場的設想是也許從一開始就是“無稽之談”。世界盃結束後,文化界部分人士呼籲在漢城市中心建設美麗的廣場。世界盃期間聚在光化門的市民只能堵住車道,尷尬地進行助威。總之,是主張我們也應建設能夠讓大衆們悠閒享受文化的“自由空間”。
在地價昂貴、擁擠的市中心建設廣場,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漢城市新任市長李明博曾表示要在市政府前建設車輛禁行的廣場,而交通問題立即成爲擺在面前的難題。市民要在廣場賦予城市人的肯定效果和交通問題帶來的負面效應中做出決擇。但也不該責怪最初設計時沒有把廣場納入其中的祖先們。面對要想做成一件好事,就必須付出相應代價的時代變遷,我們也無可奈何。
chansi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