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會法》,今年下半年國會理應在5月25日組成完畢。但是圍繞由哪一個黨派的人士擔任國會議長的問題,國會中的第一大黨大國家黨和第二大黨民主黨爭吵了近一個月。而後來又圍繞所謂“常任委員長”的“烏紗帽之爭”白白地浪費了時間。總算國會具備了自己的常任委員會,尋回了自己本來的面目,但此時已超出法定時間一個半月。
而對圍繞國會的黨派之間的明爭暗鬥,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個國會是不是爲了國民而存在的立法機關。按党規,國會常任委員長應通過競選來産生,但大國家黨卻置這一党規於不顧,將委員長的位置“讓”給了一位曾連任3屆以上國會議員的某位議員。而且,民主黨也沒有考慮議員的資歷和專業性,只是按地區,按派系分配了相關的職位。做爲少數黨的自民聯也是經過了激烈的爭位之戰。
不難看出在這樣的“事先預定好了的分戴烏紗帽”背景下,法律上明文規定的專業性就得靠邊站,不僅僅是委員長,連議員們在常任委中的佈置也與專業性毫不相關。像“風水好”的建設交通委員會、産業資源委員會等部門爭先恐後地排起了長隊,而不被看好的保健福利委員會、環境勞動委員會等部門連定額都沒有招滿。
所謂“風水好”是指什麽?不外乎就是油水多,做爲憲法機關的國會裏的議員每個人第一個想的並不是怎麽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制定出有利於民生的法律,而更急於填飽自己的私襄。也許這些議員會說“過去不也是這樣嗎?”但無論過去是何種局面,決不該成爲他們如此這般行爲的理由。要想進行政治改革,國會應該做出模範作用。政黨之間的爭鬥也到了該平息的時候了。政黨應該在這些方面表現出與其他政黨的區別,從而得到國民的支援。
毫無專業性可言的委員長和委員們所制定出的法律必將出現很多弊端。而這種弊端的最直接受害者就是廣大國民。各黨應該立即根據專業性重新考慮常任委員人選。至少,不能將在過去2年來努力掌握專業知識的議員安排到風馬牛不相及的崗位上。畢竟國民的眼睛還是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