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西方國家對伊拉克問題的立場

Posted September. 25, 2002 22:59   

한국어

“歐洲對伊拉克的立場是什麽?”

這是《紐約時報》22日出的謎語。其正確答案有兩個。即“誰也不知道”和“不止一個”。

歐洲正在圍繞伊拉克問題出現分裂。英國堅決站在美國一邊,主張不管武器核查必須攻擊伊拉克。法國主張在聯合國武器核查以後根據情況再定攻擊與否,提出有條件的反對意見。與此相反,德國則無條件反對對伊攻擊,聲稱即使聯合國決定攻打伊拉克,也不派兵。

對德國的立場連法國總統希拉克也表示不滿。《華爾街日報》17日報道稱,“德國沒有與法國進行商量就一味地反對攻打伊拉克,對此法國總統希拉克深感憤怒,沒有同意德國總理施羅德有關支援陷入困境的法國所有的德國移動通信公司mobilecom的建議。”

傳統上在歐洲挑戰美國霸權的是法國。外交雙月刊《外交政策》編輯詹姆斯·基夫尼稱:“施羅德總理的路線激怒了美國和法國。”

針對歐洲三個主要國家的立場差異,《紐約時報》分析道:“英國和法國深深意識到自己曾經是世界列強的事實,努力想找回自己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位置。”“所以他們不打算得罪美國。”

與此相反,二戰的戰敗國德國考慮到自己的特殊地位一直努力想成爲一個“普通國家”,在外交方面也在追求著“德國之路”。《華爾街日報》分析道:“德國在西德時期是美國忠實的同盟國,90年統一以後逐漸在世界舞臺上提出自己的主張。”

有趣的是,在二戰時期從進攻波蘭開始給世界帶來重大災難的德國現在走著最和平的道路,而當時最和平的美國現在卻採取最好戰的立場。

在美國布希政府看來,德國無疑是國際和平的“妨礙主義者”,回避國際責任的“孤立主義者”。

24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國防部長會議上對德國國防部長不予理睬。白宮發言人弗萊舍當天也指出:“布希總統認爲在德國總理選舉中出來的一些發言是過分的、也是鼓動反美情緒的。”“任何人都不要以爲既然總理選舉已經結束,所有一切就會回到原來的模樣”。

美國國內的保守陣營裏甚至流傳著既然德國已經失去了作爲針對前蘇聯的前哨陣地的戰略重要性,美國應該撤回駐紮在德國的7萬美軍的主張。《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在不遠的將來美國將把德國排除在主要合作夥伴名單之外。”

施羅德總理打破了在選舉中獲勝的德國總理第一個訪問法國的傳統,24日訪問了英國,與布萊爾首相進行了會晤。其目的在於讓布萊爾首相在德美之間進行斡旋,改善兩國之間的關係。

但是在改善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之前,德國的獨立路線使人懷疑歐洲在安全問題上能不能達成共識。《紐約時報》報道稱,如果分裂狀況持續下去,“雖然歐洲具有很高的地位(super place),但決不能成爲超級強權(superpower)。”



洪銀澤 euntac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