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觀點]事實是殘酷的

Posted October. 20, 2002 23:04   

한국어

“事實,殘酷的事實”。寫在司湯達的小說《紅與黑》前言中的這一短句是法國革命時期政治家丹東的名言。他作爲一名代表民衆利益的雅各賓派核心人物,以其超凡的雄辯能力助長了革命氣焰,但因其豪邁的氣質,加上過於鋪張浪費的性格,他始終未能擺脫腐敗及瀆職的嫌疑。最終,在革命政治應清廉、嚴正的信念下,被一貫以搞恐怖政治著稱的羅伯斯庇爾送上斷頭臺,結束了年僅35歲的年輕生命。平時幾乎沈迷于不正之風的丹東,認爲“事實是殘酷的”絕非過分。

△估計最近在韓國社會也不乏切實感到“事實的殘酷性”的人。在即將進行總統競選之際的揭露政治季節,接連不斷的各種大型不正之風案件使普通國民幾乎失去了道德性感覺。圍繞“兵風”事件的各種“炒作”是非、西海交戰時指示縮小情報報告、現代商船的4000億韓元貸款疑惑等……只有獲悉這些事實的普通國民才會爲之震驚並深感憤慨,而最終變得漠不關心、毫無知覺,但那些相關案件的當事人一定會對整個案件了如指掌。或許對這些人來說,事實已經超過了殘酷的程度,成爲無法承受的怪物般的恐懼。

△如果將革命時期的法國與如今的韓國做一次比較會怎樣呢?在經濟困境和政治動蕩的環境中,太多的人希望出現天翻地覆般的變化是二者之間的共同之處。而在不同之處中最爲重要的一點便是法國革命時期的人們相信能夠利用自身的力量改變目前的社會,但最近我國社會的人們卻不相信能夠一次性地帶來近乎完美和極爲理想的變化。雖然有些人會認爲這種態度過於冷漠,但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我們還可以認爲這是因爲國民意識已達到足夠成熟的水平,而且這個社會已具備了民主主義制度和機構。

△豐富的經驗必將造就成熟的國民意識。各種不正之風的主人公丹東以及雖然很嚴正,但又非常冷酷和頑固的羅伯斯庇爾均未能逃出葬送於斷頭臺的噩運。我們社會也曾經歷過不亞於這些悲慘命運的慘痛和曲折的歷史,而民主主義也會如人們在忍受這些慘痛經歷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意識般得以成長。即便不像在法國革命時期那樣以過激的行動表現出來,我們國民也充分擁有感受及審判事實的能力。即使犯下不正之風案的幾個人欲極力掩蓋殘酷的事實,但最終還是逃不出成熟國民銳利的眼光。

客串評論員 漢城大學政治系教授  金長權 jkk@snu.a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