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武鉉政府的首都地區政策輪廓逐漸清晰起來了。
政府和總統職務接管委員會在21日對盧武鉉的聯合業務報告書中表示,將把首都地區政策的基本原則從“集中抑制”轉向“計劃性管理”。
報告的核心內容是,通過行政首都搬遷和地區活性化,力圖減少導致首都地區集中問題的因素,同時也減少對首都地區的各種規章制度。新首都政策被分析爲是爲了協調“通過首都地區開發加強國家競爭力”和“通過地區開發均衡發展”兩種有相互矛盾可能性的目標的方案。但專家們指出,在實際政策制定過程中,如何實現這一“兩手抓”方案,還有待於觀察。
▽發展地方經濟,減少導致首都地區集中問題的因素:應消除首都地區集中現象的盧武鉉的意志突出反映在“行政首都搬遷”構想上。盧武鉉在18日的第一次電視討論會上強調稱:“沒有行政首都搬遷措施,就無法開創首都地區新的未來。”
從21日開始,盧武鉉正在聽取各部門圍繞10大國政課題的綜合業務報告。在爲期10天的業務報告日程中,盧武鉉將花費5天時間在地方聽取以“地方分析權”、“地區經濟活性化”、“地區特性化發展”爲主題的報告。據悉,還將制定《地方分權特別法》,設置“國土均衡委員會”。
去年通過的《經濟自由地區(經濟特區)法》將適用地區局限在仁川、釜山、光陽地區,而盧武鉉想把該法適用地區進一步擴大是爲了抑制經濟主力集中在首都地區的現象。另外,盧武鉉方面透露,計劃在地方建設5~6個科學技術特區,組成各地區獨特的産業聚集區。
▽爲建設東北亞經濟中心國,必須加強首都地區競爭力:就首都地區政策,接管委推出的“集中抑制”轉向“計劃性管理”中,最突出的是完善了工廠面積限制制度。
屬於《首都地區整頓計劃法》的工廠面積限制制度,是指每年規定工廠建設許可面積,只能在允許範圍內建設工廠的制度。這是抑制首都地區開發的代表性制度。
下屆政府計劃,一方面擴大工廠建設面積限度,一方面把資訊技術(IT)、生命工程技術(BT)等所謂“6個産業”排除在工廠面積限制制度適用範圍之外。
期間,國內産業界指出,工廠建設面積限制制度阻礙了需要更大面積的企業在首都地區建設工廠的計劃,因而使許多製造企業轉向中國等國外地區,有可能導致國內“製造業空洞化”現象。因此,企業界非常關注新政府完善工廠面積限制制度的程度。另外,産業資源部決定,將重新修改去年推出的《産業聚集活性化及工廠建設相關法》,以使首都地區尖端産業得以活性化。
具滋龍 bonhong@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