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社論]國民團結是改革的基礎

Posted February. 24, 2003 22:27   

한국어

迎接新總統的國民的心情總是這樣,不論在選舉時選擇了誰,都希望新總統能好好做。昨天本報報道的民意調查結果中,有84%的人回答“盧武鉉政府會做得好”。這並非單純的評價和展望,而是抱著期待和希望的肺腑之言。在這裏,不存在敵人和同志的概念。

我們希望盧武鉉總統能夠瞭解,對自己不合理的改革推進導致的社會不安、朝野矛盾導致的政治不安、對美關係惡化及韓半島緊張局勢、財閥改革和勞資問題導致的經濟不安等因素感到擔憂的國民占76%這一現實。不能忽視不僅在曾經反對過自己的國民中,連支援自己的國民中也存在對此深感不安的人們的現實。

盧武鉉政權作爲又一個少數政權,在出現時給人的感覺就已經很艱辛。從某種角度看,盧武鉉政權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比金大中政權上臺時更爲嚴峻。這並不僅僅是他們所面臨的考驗和挑戰的問題。5年前,國民尚存有爲克服困難的萬衆一心的意志,但目前的情況並非如此,這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同時也是國民感到不安的另一個要素。

因此,新政府標榜“參與政府”的舉動可以說是理想的選擇。此舉可以理解爲是爲了克服少數政權的局限性並擴大改革力量的舉動。但如果國民不能放心政府,不緊隨其後,自發性的參與終歸有一個限度。況且,沒有自發性的參與,任何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如果國民處於屢次被騙,互不信任、反目成仇的狀態,那麽也許分幫結派式動員成爲可能,但絕不可能帶動泛國民性的參與。而且,通過單方面的動員的改革會加深社會矛盾和不安,只能令國民疲憊不堪。因此,可以說國民團結是實現真正參與和改革的出發點,也是歸宿。

歷屆政府都曾強烈希望進行改革,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爲他們未能把國民團結起來。特別是,DJ政權的對北陽光政策導致的保守、改革勢力之間的矛盾,甚至引發了民心分裂的現象。盧武鉉政府有責任和義務消除這些負面的歷史後遺症。況且,在去年大選期間,世代、階層間的矛盾變得進一步加深,這無疑加重了盧武鉉總統所肩負的擔子。

盧武鉉自己曾說自己是“半個總統”,而另外一半理所當然是應被盧武鉉引導,並加入到“參與”行列的部分,也就是改革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爲此,不應把對改革的速度和方法提出異議的人們視爲敵人,也不應熱衷於分清敵我,應努力地去說服、協調,使那些感到不安的人們安心。

在這一部分人中,當然也包括在野黨和批評性媒體。不可把合理的牽制和批評當成反改革或“大逆不道”的行爲。先假定極難確定“是否該打倒的敵人”再推進改革的做法在任何時候都是危險之舉。對財閥的改革也不例外。

在此,我們希望成爲總統的盧武鉉,覺悟不同于候選人時期,且理應不一樣。

5年的時間不長也不短。如果在上任之時就考慮卸任的時刻,並處理好解決國政事務,失敗的概率也許會大大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