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科威特的當前局勢

Posted March. 13, 2003 22:37   

한국어

目前,美國攻擊伊拉克的前哨基地——科威特正呈現出緊張和平穩、機會和危險、回國和逃離等具有雙重性的極端現象。

科威特是擁有211萬人口僅相當於慶尚北道大小的小國,爲了保持獨立,它必須依賴外部勢力,處於雙重性宿命的境地。用阿拉伯語解釋,科威特意爲“小的要塞”,它從16世紀初葡萄牙人在此建立城堡而得名。在300多年的短暫歷史進程中,科威特先後遭到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及伊朗等國的侵略,但因充當英國和美國的戰略“要塞”,才得以存活至今。這一要塞漂浮在“黑色黃金”——石油之上。

本月13日,全國大部分人口居住在此的首都科威特城異常平靜。不懼生化戰爭的恐怖,戴著防毒面具走在街上的只有美軍和部分西方記者,但爲前往科伊邊境地區,沿著80號公路駛出城市後,便看到了美軍貨車和裝甲車隊伍。這些人剛剛抵達舒維赫港,當時正趕往前方,可見美軍正在繼續加強兵力。對面還有英軍的武裝車隊駛過。

從科威特城距離國境目的地阿爾亞達利地區僅100多公里,公路兩側全是沙漠,途中還可看到懸挂著寫有“神啊,請祝福美軍(God Bless U.S. troops)”字樣的條幅。

在科威特,到處都彌漫著即將採取軍事攻擊的緊迫感。各個路口也開始了盤查行動,科威特軍徹底封鎖了國境地區,嚴禁各國記者接近。我們在汽車行至57公里處接受了第一次盤查,但在83公里處,由於沒有“通行證”而不得不返回。一名士兵對禁止出入表示道歉,多次用簡短的英語說道:“薩達姆·侯賽因時代已徹底結束。”

20世紀90年代伊拉克侵犯科威特時留下的傷痕至今仍很清晰。在科威特大學見到的女大學生艾霞(18歲)和達拉爾(18歲)表示:“此次戰爭是侯賽因一手造成的。”“我們真希望能夠生活在沒有侯賽因的世界上。”在伊拉克佔領科威特時,因開展抵抗運動而在32歲時被殺害的阿斯拉和拯救科威特的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一併被譽爲科威特的英雄人物。

但他們還擔心伊拉克進行報復性攻擊。科威特副總理兼國防部長阿爾·穆巴拉克·阿爾·哈馬德小心翼翼地表示:“科威特將不參與此次戰爭,我們只是按照1992年與美國政府簽署的《相互防衛支援協定》提供軍事基地而已。”

據報道,部分科威特人在即將爆發戰爭之際正急於逃離科威特,但艾霞卻表示:“爲了表現出愛國熱情,我的不少親屬反而在抓緊回國。”“由於我們一直生活在戰爭危急之中,所以我們並不感到特別恐懼。”在科威特,不到全國人口一半的80萬名國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2~3名女傭和司機,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科威特大學的停車場就好像是賓士轎車的展廳,停靠著很多E280、E240、E230系列的賓士轎車。接受過記者採訪的達拉爾也乘上個人司機駕駛的E280型賓士轎車離去。

但在此處工作的一位斯里蘭卡人卻冷笑道:“甭提愛國熱情了,早有很多科威特人通過機場逃離了自己的國家。”“估計屆時只有爲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到此工作的埃及、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人留在科威特。”



洪銀澤 euntac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