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滿載汽油的油罐車是搶劫的首要目標

Posted April. 21, 2003 22:23   

한국어

20日,記者來到了位於巴格達底格裏斯河東側舊中心街卡拉德達街的阿布克拉姆加油站。在這裏,破舊不堪的轎車分三列排成了近50米的長隊,車內副駕駛席和後座上放滿了汽油桶。加油行列以每15分鐘5米的速度向前移動。

油價爲每升15 ID(伊拉克第納爾),雖然與戰爭前相比油價漲幅不大,但物量緊缺,其他加油站幾乎處於停業狀態,因此,滿載汽油的油罐車是搶劫的首要目標。

繼沙烏地阿拉伯之後,原油蘊藏量(1300億桶)排在世界第2位的伊拉克出現了汽油危機……用25升油桶裝好汽油走出加油站的一位老人說,“薩達姆·侯賽因男扮女裝後逃跑了,所以我們如此受苦。”

雖然原油提高了阿拉伯地區的平均生活質量,但卻阻礙了百姓社會的發展。獨佔原油收入的王宮貴族和權威主義政權向友好階層給予優惠的同時鞏固了體制基礎。

侯賽因也是利用20世紀70年代後劇增的石油收入大幅增加了公務員人數,即從2萬名(1958年)到58萬名(1977年),再到82萬名(1991年)。這一官僚階層與共和國衛隊等軍隊組織成爲了堅固的權力基礎。有報告稱,在全世界產油國中,民主體制紮根的地方只有發現油田以前已形成民主社會的挪威。

18日,位於巴格達阿爾·卡爾拉帕街的內務部所屬的行政自治局建築物燃起了熊熊大火。到此看熱鬧的阿赫邁德·阿爾拉(27歲)對記者說,“這場火有可能是美軍點燃的。”問其理由時,他說,“如果建築物不能使用需要重建時,到時來這裏的將是美國企業。”

美英聯軍用導彈襲擊巴格達的政府綜合大樓使其變成了廢虛,但是石油部辦公樓在多達數千枚炮彈的襲擊中絲毫未損,而且市民們相信,美軍最先佔領了此地。

伊拉克人對美國的“戰爭動機”持無比懷疑的態度,即雖然支援趕走了侯賽因,但他們認爲,“難道美國發動戰爭就是爲了這個原因嗎?”

圍繞原油出現的伊拉克與美國的“緣分”是從1963年侯賽因和復興黨執政後美國進行後援開始的。1958年,阿卜杜爾·卡裏姆將軍以“作爲出售原油的國家過分依賴於英國”爲由發動了政變,此時擔心伊拉克石油公司(IPC)國營化的美軍支援了侯賽因,但侯賽因於1972年隨著拉開長期執政的序幕,將IPC國營化,擊中了美國的要害。

此後,侯賽因把原油收入的一半投入到擴充軍隊和警察上,組成了威脅鄰國的國防力量。這一點刺激了美國並給了他“清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WMD)”的戰爭理由。

伊拉克經濟除日出口量達230萬~240萬桶的原油出口外,海棗和羊毛等産品的出口占主流。目前,伊拉克國民最關心的是“原油收入如何分配”問題。發生此次戰爭前,伊拉克佔據的石油出口額是把其中的41%用於△戰爭賠款△重建科威特費用△聯合國會費後的剩餘部分。

美國通過出售原油準備用於此次戰爭費用或維和費用的計劃無疑將遭到伊拉克人的強烈反對。採訪小組入住的謝拉頓酒店旁邊的樂園廣場懸挂著寫有“伊拉克石油屬於伊拉克人”的橫幅,而且口號聲響徹天空。

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中東強國自居的伊拉克的經濟經過8年兩伊戰爭和1991年海灣戰爭後聯合國的禁止出口石油措施,其基礎已土崩瓦解。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像過去中國的毛澤東、前蘇聯的列寧、利比亞的卡紮菲等國家元首在執政初期的態度一樣,似乎對國家改造事業持樂觀態度。

但是採訪小組所採訪的大部分巴格達市民異口同聲地表示,“如果秩序得到恢復,美軍應撤離。”加緊組建親美政權是最佳選擇嗎?這對伊拉克和以穩定中東地區爲長遠目標的美國而言,似乎都沒有什麽好處。



朴來正 金晟圭 ecopark@donga.com kimsk@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