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觀點]張伯倫和貝當

Posted May. 25, 2003 22:14   

한국어

上世紀30年代,面對違反裁軍承諾,公開表露侵略野心的納粹德國,英國首相張伯倫曾以和平姿態穩住了對方。在1938年的慕尼黑會談上,以默許合併捷克斯洛伐克爲代價,張伯倫得到了希特勒的和平承諾。他對英國國民拍胸保證道:“從此,歐洲不會再有戰爭陰雲。”但幾年後,德國突襲了法國,僅在一個月內就包圍了巴黎。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國民英雄貝當元帥握住了希特勒的手。他把法國分爲南北兩部分,未開一槍就把巴黎拱手讓給了德國人,並且在法國南部成立了“親德”政權,成爲僞政府總統,而貝當的副官德古爾將軍高呼誓死抵抗,逃亡到了英國倫敦。

△戰爭結束後,德古爾曾勸貝當逃亡,因爲他不想讓自己的老上司被推上法庭,但貝當卻堅決拒絕了這一勸告。他自信地認爲,是自己和希特勒合作使法國南部避免了德國鐵蹄的踐踏,但最終貝當以叛國罪被判死刑。因爲身爲一個國家領導人,貝當使國民的安保意識出現了混亂。在分裂的國民輿論中,許多法國人曾與希特勒合作,鎮壓了法國國民的反德運動。貝當的第二條罪名是從經濟上幫助了敵國。按照貝當的指示,法國企業曾爲德軍生産了大量軍需品,衆多法國青年被派到了德國軍需品工廠。

△在特檢小組的調查下,正逐漸清晰的對北秘密支援事件令人聯想起了法國屈辱的過去。前任總統說這是爲阻止戰爭而採取的不得以的統治措施。在二戰結束後,貝當也曾經試圖把自己的“親德”行爲作爲統治行爲予以合理化,但在北韓核危機日益現實化、對北秘密支援行爲的非法性逐漸擺在眼前的今日,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的前總統的辯解在國民面前逐漸失去了說服力。

△回顧歷史,與具備威脅性軍事力的國家相鄰的國家領導人所面臨的苦惱均大同小異,那就是如何避免戰爭問題。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和平姿態。在鄰國所做出的行爲合理時,這一方法也曾取得過勝利。但相信希特勒並與之合作的張伯倫和貝當卻遭到了徹底的失敗。在不惜讓國民陷入饑餓深淵的情況下仍追求核武器的北韓與爲和平傾盡努力的前總統所製造的對北秘密支援事件將會得到何種評價?這一問題最終會由國民和歷史來做出評判。有時,也許歷史的目光比當前面臨的特檢更爲可怕。

客串評論員 西江大學教授  安世英 syahn@ccs.sogang.a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