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盧武鉉總統堅決反對特檢就對北匯款案延長調查期限的要求,開了又一個不好的先例。所導致的政局的混亂,使整個國政籠罩在陰影中。在野黨當即預告實施“全面鬥爭”;輿論則根據政治立場呈現急速分爲兩派的趨勢,因此很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後遺症。
主要責任應歸咎于盧武鉉。當初不顧執政黨的反對接受特檢法,並表示:“只好相信在野黨。”以此強調“誠信政治”的他此次對執政黨的要求置之不理,同時拒絕特檢延期是自己否定自己的行爲。因此,難免要受到把國論分裂的後果轉嫁給政界和市民社會的無責任的指責。
盧武鉉放棄可以通過特檢的延期順其自然地解除隱患的機會,是一種違反自然規律之舉。連法務部長官也曾提議延長特檢時限,但作爲拒絕的理由拿出法律原則的行爲也給人的印象是出於掩蓋政治意圖的蹩腳的掩飾。盧武鉉與正在調查中的特檢會面本身也是超出法理和常識的之舉。
青瓦台對於中斷特檢以後的調查主體的態度也不夠透明。青瓦台表明遵從國會決定並可以接受實施再次特檢的立場也給人以機會主義印象。此次對《特檢法》的重新協商也經過朝野兩黨的“堅苦鬥爭”最終還是未能達成共識,可見再次進行特檢協商有多麽“現實”。更何況,如果按青瓦台的主張,僅把調查物件限制爲150億韓元的受賄疑惑,根本就無法期待協商的妥協。不管是檢察,還是再次特檢,似乎必須經過相當長一段時日後才能見到重新調查的實施。擔憂在這一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社會還要支付多少費用。因此,史無前例的特檢中斷,有可能作爲盧武鉉領導能力的危機的烙印留在國民心裏。
比從特檢中斷中得到的立竿見影的政治利益,從長遠角度考慮,盧總統也許會失去更爲致命的領導力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