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與高麗末期的李齊賢一起遊中國

Posted July. 18, 2003 22:21   

한국어

《西征錄拾遺》

池榮在 著

656頁,25000韓元,藍史出版社

 名勝之所能激發詩興。如果覺得難以作詩,吟誦古人的詩也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如果在遊覽中國時,能夠吟出我們的祖先曾到此處所作的詩該有多好?

《西征錄》是高麗末期學者、政治家益齊李齊賢(1288~1367)在遊覽中國名勝時編寫的紀行詩集。目前此書已失傳,而本文主人公卻通過認真仔細的考證重新整理了《西征錄》。因此,書名也變爲《西征錄拾遺》。

李齊賢的文集《益齊集》中包括270首詩和54首詞。作者按照這些詩詞作品的年代順序整理排列是本書的最大價值。爲此,作者分析了作品中出現的地名和日期相關的詞句,並與目前的交通路線進行了一一比較。在此過程中,作者所傾注的努力是令人敬佩的。得益于作者的努力,我們知道了《益齊集》共由幾個系列組成,而《益齊集》中的詩詞所作年代也得以公諸於衆,從而被賦予了歷史生命。

李齊賢是何許人也?他是從忠烈王到公湣王,先後輔佐七位國王的政治家,也是生活在元朝干涉時期(1259~1356)之前的時代證人。李齊賢還是走在性理學前沿的大學者,同時也是編寫許多歷史書的歷史學家。另外,《西征錄拾遺》使李齊賢又多了當代旅行家、詩人的頭銜。李齊賢在27歲時首次出國,到了元朝大都(今天的北京)。從此以後,李齊賢開始了一系列的旅行征程。29歲時去了四川省峨眉山,32歲去了浙江省杭州附近的普陀山,36歲時去了甘肅省蘭州朶思麻。據作者推算,李齊賢的旅程超過4萬公里,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旅行家。何止如此,每到一處他還即興作詩。因此,爲了作詩而旅行的傳說似乎並非誇張。

但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作者親自按照700年前李齊賢走過的路線進行了實地查訪。此舉不僅確認了當年的作詩環境,而且使讀者能夠生動地瞭解實際環境。例如,元朝代表性理學家許衡的墓地在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而李齊賢在詩中寫道:“寬闊的農田中有一個墓地……旁有羊群,牧羊人在睡午覺。”

實地走訪是感受空間和時間的過程。實地走訪能夠在某一空間裏加入時間,使其變得富有生命力,又能在時間留逝過程中加入空間體積,與單純的旅行完全不同。雖然作者說“通過詩感受了旅行”,但實際上李齊賢和作者的實地走訪形成了某種時間上的吻合,使讀者們能夠在時間和空間的框架中欣賞李齊賢的詩。

另外,每首詩後加上詳盡的注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價值。若非如此,正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者只有親自遊覽詩中所描述的名勝之所後,方能真正理解詩中含義。如果再加上比較多個版本,校正錯別字的艱辛努力,可以說本書是對李齊賢詩詞的優秀譯本,具有學術價值。因爲本書不僅能夠幫助人們瞭解韓詩的翻譯過程,而且還是值得在遊覽中國時閱讀的好書。但惟一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對李齊賢本人及其所生活過的時代的解釋。在此,希望作者能夠對這一部分歷史加深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