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悲觀看法認爲:“韓國對中國的大規模的貿易收支不可能長期維持順差格局”。
漢城大學的李根教授和仁川大學的金民洙教授通過19,20日對外經濟政治研究院(KIEP)以“中國的崛起和東亞經濟”爲主題在漢城樂天大酒店舉行的國際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上述觀點。
去年,韓國對華貿易實現了132億韓元順差,占所有貿易收支順差的88%,且1993年以來一直維持順差。
李根教授和金民洙教授指出韓國的對華貿易收支從“大規模順差”轉向“均衡”的理由是最近兩國的産業間的分工形態上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對華貿易順差急增是因爲進軍中國的韓國企業爲了在當地進行生産從韓國進口了大量的各種原材料和中間材料。
兩位教授分析指出:“隨著最近生産零件等中間材料的企業隨大企業進入中國的現象急劇增加,很難繼續指望中間材料的大量出口”。
實際上,三星電子和現代汽車等的合作企業在最近幾年時間內,已經離開韓國大舉向中國進軍。如果,這種趨勢成爲主流,將打破“進軍中國的國內大企業的當地銷售增加→從韓國的零件進口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增加”的良性循環體系。
李根教授指出:“最近進軍中國的韓國企業相對來說屬於附加價值高,資本及技術密集型公司,所以與初期進軍中國的企業有很大的差別”,並憂慮地表示:“隨著經濟高速發展,製造業的空洞化不可避免,對韓國來說這一速度過快是個問題”。
在此次研討會上,對外經濟政治研究院(KIEP)研究委員南英淑(音譯)也指出:“1990年代後期以後隨著國內零部件企業跟隨大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使得對中國的中間材料的出口減少,有可能造成最終貿易收支順差急劇減小。”並表示:“雖然,到2007年對中國的貿易順差還將增長,但從長遠來看也有轉變爲逆差的可能性”。
孔鍾植 高其呈 kong@donga.com koh@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