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觀點] 左派和改革派

Posted April. 22, 2004 22:17   

한국어

德國的一位元音樂評論家以“溫柔地挖苦”而著稱。例如,如果某聲樂家的演唱會不能令人滿意,他就說:“我記得他發揮更好的演唱會。”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樣說“太差”或“水平不如以前”等。據悉,受到挖苦的人也心甘情願地接受他帶有關心的批評。因爲,即使說一句話,怎麽說會産生不同的效果。

△在美國建國初期,黑人被稱爲“非洲人”(African)。但隨著奴隸制度進一步深化,“黑鬼”(negro)的輕蔑性叫法被普及。但隨著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蓬勃發展,他們被稱爲“黑人”(black)。80年代,黑人人權運動家和知識份子主動稱自己爲“非洲裔美國人”(African-American)。因此,亞洲人也以“亞洲裔美國人”的稱號代替了“東方人”(Oriental)的稱號。

△隨著時代的發展,選擇用語也發生了變化。在美國,對性的區分使用“gender”一詞,而不是“sex”,而且比起“種族”(race)更喜歡使用“民族”(ethnicity)這一單詞。另外,考慮到性別歧視,把“女乘務員”(stewardess)稱爲“飛機乘務員”(flight attendant)。美國不使用“主婦”(housewife)一詞,而使用“家庭工程師”(domestic engineer)。而且把“妓女”(Prostitute)稱爲“性代理人”(sex surrogate)。甚至還對“禿頭”(bald)使用“梳發自由者”(comb-free)的用語。

△國家宣傳處處長向各部門長官室發送“參考資料”說:“在向媒體解釋政府政策時,不要使用‘左派’(leftist)或‘左傾’(left-leaning)等用語,應使用‘改革派’(reformist)。”因爲,在歐洲,左派被解釋爲“修正主義”,而在韓國被誤解爲“急進”或“親北”勢力。無論如何,希望執權勢力能夠真正瞭解“改革”一詞的真意。玫瑰無論以什麽名字稱呼,都散發香氣。

評論員 吳明哲 oscar@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