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學生(Koreanischer Student)輕鬆擊退了世界各國的強手。這位韓國人(Koreanischer)用亞洲的力量和能量正在向前跑動。穿過了酷暑,跑過了街道堅硬的石板。他現在奔跑在跑道上最後一個直道,冠軍‘孫’正在通過終點……。”
1936年柏林奧林匹克組委會在場內正式轉播當時男子馬拉松專案的同時,首次確認了孫基禎(已故)先生爲“韓國人”而不是日本人。
據本報最近得到的德國歷史博物館(BHM)德國廣播記錄保管室(DRA)的資料顯示,組委會方面在觀衆達12萬名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進行的場內馬拉松轉播中,以“韓國大學生(實際上是楊亭高中5年級)”、“韓國人”這樣的稱謂對孫基禎進行了報道。
在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時期參加奧運會的孫基禎在過去由柏林奧林匹克組委會擬訂的正式文書中,只標明爲“日本代表KitBjson”。
68年前的1936年8月9日舉行的柏林奧運會共有27個國家的56名選手參加,其中,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的冠軍得主薩瓦拉(阿根廷)率先起跑,孫基禎和南承龍(已故)分別第34位和第49位沖出了主體育場。
當時,馬拉松實況轉播進行了全程報道(2小時40分鐘),而此次本報得到的資料是從中剪輯的CD材料(3分20秒)。
“在5個集團中,日本人排在首位。他們是從未參加過奧運會的新銳,名字是南(南承龍)、鹽安久(日本選手,在30公里處棄權)、孫(孫基禎)。按日本隊主教練的說法,如果想戰勝‘孫’,必須能夠在熾熱的陽光下、下雨天、鵝卵石路面、草地上以超人的意志向前奔跑才可以。預計‘孫’將獲得冠軍……。”
孫基禎在29公里處超過了薩瓦拉,位居首位後,直到終點連頭也沒有回過一次,並單獨跑完了全程。薩瓦拉在32公里處退出了比賽。
孫基禎生前表示:“當時向後看被認爲是一種膽小的行爲,所以只能看著前方向前奔跑。”
金昶熙 金華盛 insight@donga.com mars@don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