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contents

驅趕港口黑夜的交響曲《芬蘭頌》

Posted February. 24, 2005 22:31   

한국어

在赫爾辛基港口西南方向,有一個樹木茂密的卡以沃花園。在爲紀念芬蘭獨立種植的樅樹前,細細體味西貝柳斯作曲的《芬蘭頌》第一節歌詞前半部分。

“啊,芬蘭,看見曙光來臨了嗎。險惡的夜幕已被驅散。”

芬蘭在1917年擺脫了俄羅斯的統治。但芬蘭一直沒有像樣的獨立紀念館。只是在卡以沃花園種植了一棵樅樹。這並不是因爲芬蘭沒有優秀的建築家,也不是因爲沒有資金,更不是因爲國民沒有愛國心。芬蘭人認爲,只要有推翻統治國家的毅力,獨立紀念館有什麽用。

○桑拿、執著、西貝柳斯3S的國家

人口只有500萬的芬蘭卻成爲目前各國爭相效仿的國家。從人口比率看,圖書館、歌劇院、合唱團最多,而且擁有最多的優秀建築。芬蘭的公務員被成爲世界上最廉潔的公務員,芬蘭具有最乾淨的自然環境。芬蘭人雖然英語水平很高,但卻將“電腦”稱之爲“有知識的機器(tietokone)”。他們非常重視在外語的污染中保護芬蘭語。

創作新歌劇不僅能保護本國語言,還是提高其地位的方法。芬蘭語因像義大利語一樣,子音和母音簡單明瞭,便於歌唱。

芬蘭是創作新歌劇的爲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之一。在2000年赫爾辛基被指定爲歐洲文化之都時,芬蘭1年內共推出了14首芬蘭語新歌劇。其中,《努米》是描述1952年在赫爾辛基奧運會上摘取9枚金牌的芬蘭田徑選手努米的故事的歌劇。歌劇中奧運會賽場成爲舞臺,體育和音樂相融合。

只要提起芬蘭,就能想起“3S”,也就是桑拿(sauna)、執著(sisu)和西貝柳斯(Sibelius)。

其中,sisu意味著“執著”。表現芬蘭人的性情。將芬蘭發展爲當今地步的動力不就是以“智慧”爲基礎的“執著”嗎?夾在強國之間的新生國芬蘭在1939年遭到蘇聯的侵犯時,不依靠外界的幫助,獨自擊退了蘇聯。在冷戰時期,利用強國政治力學關係,最大限度地爭取了自己的利益。

芬蘭還向世人展示了強大的文化潛力。站在其中心的就是音樂家西貝柳斯和建築家阿爾瓦·阿爾托(1898∼1976)。

○鼓吹民族精神的《芬蘭頌》

從阿爾托設計的赫爾辛基芬蘭大廈前往位於西北方向500米處的西貝柳斯公園。西貝柳斯紀念像是芬蘭最著名的女雕刻家赫爾蒂南爲紀念西貝柳斯逝世10周年於1967年雕刻的。在其作品中能感受到豐富的表現力和獨創性。該鐵制雕像完全融入樅樹和寬葉白樺茂密的北歐特有的大自然,成爲其中的一部分。特別是,令人聯想起鋼風琴的其形象,似乎將人引向西貝柳斯的音樂世界。

在西貝柳斯的作品中,最被人熟知的是在迎來新世紀之前的1899年作曲的管弦樂曲《芬蘭頌》。該樂曲大大鼓舞了繼擺脫瑞典的統治後,受到俄羅斯統治的芬蘭人的民族精神。認識到這一點的俄羅斯禁止以《芬蘭頌》爲題目進行演奏。此後,西貝柳斯將該樂曲的後半部改爲合唱曲,在全世界廣爲歌頌。

從西貝柳斯公園乘坐地鐵,進入市中心。建設在赫爾辛基港口附近山坡上的新古典主義式大寺院引人關注。從似乎要吞噬一切的黑色雲層之間,一縷陽光照射到大寺院。白色的大寺院與黑色的天空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一場面令人聯想起開頭像刮颶風一樣慷慨激昂,但最後抒情收場的《芬蘭頌》。仿佛象徵著機智地躲避痛苦,處處領先他人的芬蘭人的性情。

旅意建築家 www.tainam-jung.com